今天过得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我现在是不是幸福的?这些问题常常被当作,日子是否过得好的标准。
也成为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我要活得快乐。
这愿望倒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事情的发展总不那么顺利,总是没办法心想事成,快乐作为一个目标,常让我们感到失望。
经济学家也想过这个问题,还给了一个追求快乐的公式(1):
按照这个公式,如果大家的欲望都差不多,那就是谁能得到更多,谁更快乐。
你为什么感到快乐
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当中每个人的喜好和优先顺序都不太一样。
有人觉得吃更重要,有人期待出去旅行,也有人不管去哪里吃什么,只要跟对的人就很开心。
如果追求的是成就感,那么一个人花更多时间在喜欢的事情上面,从这里快乐的定义开始分歧。
可是不管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你很快就会感受到钱包的厚薄、工作的繁重、假期的长短。
你会发现每一个喜好和兴趣,都有成本,可能都需要钱,需要时间甚至需要运气。
于是不乏有人开始往公式的另外一个方向:减少自己的欲望。
知足常乐,清心寡欲的虚无主义,从经济学的公式来看,反而像是得不到更多收获的一种自我嘲解。
那该怎么办?
面对快乐,但你会选择收获最大化?还是欲望最小化?
起起伏伏的情绪
你一定体会过收假的那种失落感,今天玩得这么爽快,明天还得上班,那对人生几乎是一种挫败。
你大概也曾有从失恋中走出来的经验,当初生不如死的悲痛如今可以轻描淡写。
有一句话说:“海浪打到最高点的那一刻开始,此后都是下坡。”
人的情绪就像弹簧一样,你把它拉长了,它会缩回来,你把它压缩了,它会弹回去。
就好像总有一条基准线,不管你开心还是难过,你高兴还是痛苦,最终都会回到这条线上,哲学家王东岳把它称为“苦乐均衡律”。
从苦乐均衡律这个角度,我们再回头来思考追求快乐这件事情,你会发现如果持续让自己一直维持在快乐的状态,其实是很累的事,就像弹簧你要一直把它拉长,而不让它弹回去。
弹簧最后会疲乏,而生活则会变得麻木,失去张力。
其实快乐不过是过程中的情绪,而情绪总是起起落落,很难是一种恒常的状态。
你可以提高那一条基准线,但没办法一直绷紧它。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情绪的上面,我们就很容易跟着自己的情绪起起伏伏。
那难道我们就不管快乐了吗?这会不会也是一种逃避的心态?
如何“处理”快乐
情绪作为生物的本能,其实就是一个对外在环境的反应器。
感到快乐就是因为现在这个状态、这件事情对我们有好处的,不管是打游戏的短期放松,还是里程碑式的成就。
身体利用快乐告诉我们以后可以多做这件事情,但是除了快乐,还有很多需要考虑。
我们是要及时行乐还是要延迟享乐? (时间问题)
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愿意付出多少金钱、时间、健康?(成本问题)
又自己能不能接受快乐可能就是一个瞬间、 一个事件,生活的大部分时候就是平凡过日子。这些平凡虽然并不让人享受却依然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让自己感到快乐。
想到这里我觉得,我找到另外一种面对快乐的态度和方法。
快乐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目标,而是做一个指标。
不快乐的时候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快乐,让负面的情绪,回到原本的基准线上。
快乐的时候,问问自己为什么开心,也许这件事情里藏有人生真正的目标。
而在更长的平凡日子里,找到那一些小收获和小感动,每一件事情就有了意义。
快乐其实不需要被最大化,从高点回落到基准也会让人有失落感,还可能被“重摔到地上”,既然最大化不是目标,欲望和收获就不是唯一的考量了。
面对快乐这件事情,也许我们要追求的不是终极永久的快乐,而是透过快乐去发现,原来和谁聊天、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重新获得动力,也从不快乐去理解底层的焦虑是什么。
小结
1 . 快乐和欲望成反比,和收获成正比,根据这个公式,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都不同。
2 . 快乐作为情绪总是起起伏伏,但最终都会回到一个基准线上。
3 . 快乐不需要最大化,适合拿来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
参考资料
(1) 什么是幸福方程式? 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提出
(2) 《知鱼之乐》王东岳, 中信出版社, 2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