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更多时间……”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老板不是那么独断专行……”
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同事是不是经常会有以上的言谈?
在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称之为“关注圈”用假设性质的语句,把外界环境视作问题的症结,这种思维定势限制了自己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就看作是理所当然,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潭。
与之相对的是用词是:
“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
这是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但是许多人,总是在回顾中悔恨不已,于是时间又在悔恨中悄然溜走。
经济学上,对此称之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当我们没有办法再做一次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
当然,知易行难。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把责任推给外界。因为承认错误就是正视自己的愚蠢,这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如何解决?可以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把关注焦点从外界的环境中挪开,专注于目标与行动。
让我们来试一下,想一想你最近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看看下面两组问题带给你什么感受和结果。(注意“自我对话”中用“你”会比“我”要好)
引用自《教练郭农:每个问题都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39-6》.jpg
你看,左边的提问会让你更郁闷抓狂,而右边的会让你充满能量。
自我提问时需要掌握4个要点:1. 关注现在和未来,而非过去。2. 目标导向,而非问题导向。 3. 挖掘资源和机会,创造可能。4. 引领行动。
大量的实践已经验证了,单靠技术和工具是难以真正起作用的, 所有改变的发生都有赖于我们所持有的信念。
当我们相信自己、相信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不需要“修补”的,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拥有成功所需的一切资源时,我们就不再向外寻找,会转而专注于自己想要的和能做的。正是这份对自己、对他人的相信、爱、肯定和赞赏的力量让改变真正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