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总是觉得无法完全融入到这种情绪中去,比如这两天,莫名地选了一本《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来看。
在这个时代,贫穷似乎是一种原罪。
网上充斥着“月薪三万供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大学生一个月四千五生活费够不够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的帖子,知乎豆瓣天涯上存在着学历、薪资和行业的平均值和鄙视链,人到中年,所在的圈子里谈论的话题大都是房价的走势、职业天花板和教育焦虑感。吃穿这样的问题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但是我知道,对于这个社会的很大一部分人群来说,恩格尔系数并不能代表一切。因为综合基尼系数来看,无论是金字塔形还是纺锤形的社会结构,那些社会底层,或者换个不太刺眼的词,低薪阶层,人数和比重都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有的居无定所,有的为了吃穿疲于奔命,有的看不起病生不起娃,有的被几份工作压制到没有任何休闲时间……(这样写下去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最关键的是,他们大多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时间网上冲浪。也就是说,我们几乎看不到、听不到他们的消息和声音。他们也许会出现在偶尔的社会新闻中、脱贫攻坚的喜报上、统计报表的数据里,但那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我们没有办法感受到。
美国专栏作家,女博士芭芭拉·艾伦瑞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她在千禧年到来之前,亲身体验了从餐厅服务生、宾馆清洁工、养老院餐厅看护、家政公司清洁工到沃尔玛超市理货员等时薪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的几种典型底层女性职业,写下了这本书。低薪人士的生活在书里可见一斑。作者拥有口音、种族、健康上的巨大优势,尚且被生活虐得死去活来,每当身体状况报警、收支平衡不了或是精神压力太大时她就及时抽身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难以想象书里描写的那些拖家带口的年轻妈妈、害喜了不敢说怕被辞退的孕妇、偷渡来打黑工的语言不通的半大孩子、六七十还得一边打工一边照料全家人的老祖母,每天都是过的什么样的日子。
当我们有时候居高临下地评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时,当我们有时候自然而然地觉得“哀其不胜,怒其不争”时,当我们用施舍者的眼光看待他们身处的困境和苦难时,确实需要多一些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
多看一些这样的书,相信个人乃至社会,在贫困生的确认和补助的发放、帮扶相关新闻宣传上的尺度把握、社会福利制度的制定和调整、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上,会有所改变。毕竟大家都希望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
分类:纪实
易读:五颗星
精彩:四颗星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