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雨中行旅

雨中行旅

作者: 小小小箱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07:09 被阅读0次

或许是戴望舒的《雨巷》给了人太多的遐想,对于雨中行旅,人们总愿意增添几分浪漫色彩。

不妨先把《雨巷》转换为散文似的文字放在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油纸伞、姑娘、丁香,构成这副雨巷图。而我的画面中还多了一个背影。

或许又是因为朱自清先生《背影》和龙应台眼中背影的缘故,人们对背影又多了个性的解读,面对背影,总会触发几分感慨。

有一种视角是习惯在背后来看事物。这样看事物可以自在,可以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联想。试着想象,假如我们对一个迎面走来的人进行观察,最多只能看几眼,还不免躲闪游离,对陌生人尤其如此。对于熟悉的人,多看几眼还会让人心生惊诧,自己也不好意思,甚至还需要解释一番。

人似乎还有一种思维习惯就是学会看事物的背后。总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件事情的背后……,似乎只有通过表象看内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件事情才看得深刻,也才是真正在看事物。

于此我在想,从背后看事物,和看事物的背后,既然是开放的,主观的,还往往是带着人的既定思维的,那么,这会不会就有局限呢?

说回到雨中行旅。其实雨中行旅多了几分艰难,需要撑伞,需要照看自己或他人,需要小心行走。如果不是特别悠闲的雨中漫步,人们都希望雨中行旅不要太长。但是很多人对雨中行旅并不讨厌,是真正的雨中行旅不让人讨厌?还是我们个体赋予了它喜欢?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似乎越来越喜欢停留在看事物的表层,这是肤浅了还是成熟了?

一个人,或一件事,那时那刻呈现出来的,是不是最真实?最自然?最不想掩饰的?那一刻过了,或许什么都过了,若非要对人和事的背后进行解读、思考、迁移、评价,这一番“深刻”之后,究竟是自己的深究?还是他人的深沉?

雨中行旅,是浪漫的,也是辛苦的。看的人结果不同,只因为他当时经历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其它或许真没有什么。

相关文章

  • 雨中行旅

    或许是戴望舒的《雨巷》给了人太多的遐想,对于雨中行旅,人们总愿意增添几分浪漫色彩。 不妨先把《雨巷》转换为散文似的...

  • 雨中行(诗歌)

    作者:马桂明 原创作品莫搬运,看看即可。 1、 针叶轻摇摇 水滴静窈窈 伞尖朦涟涟 行旅路遥遥 ——谁在雨中邀? ...

  • 行旅

    行旅,以修行的姿态畅旅人生,在路上找回自我的灵魂,不断努力、积累、奋斗,完善那个心中真善美活泼热血的我,“我”即是...

  • 行旅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一个瘦削的身躯在漫无边际的天地里独个儿行走,与他相作伴的,只有一支笔,一...

  • 行旅

    他有意走远远近近的山水 夜晚,流云,风和喷绘 清谈喜欢,要真情自溢 他喜欢意料之外 蚂蚁,蜻蜓,鱼和藻荇 爱,惊喜...

  • 行旅

    雨是旅人的伴侣 丝丝缕缕的绵延 如前方的路 疏疏密密的旋律 如潮水起伏 颠簸是旅人的奴仆

  • 行旅

    从小被爸爸培养了爱旅游的毛病,每逢假期就闲不住,不知不觉走过了许多地方,到过了许多城市,也越来越发现自己旅游的怪癖...

  • 行旅

    夏天 一个闷热的季节 穿行在乡间路上 夜风袭袭 阵阵凉意 四周庄稼地 应该是无际的青纱帐 此时 略显婆娑影象 柴扉...

  • 行旅

    人生如行旅,光阴常箭催,青春总老去,哪得少年回。

  • 行旅

    行旅,那漫漫无边,本该很寂寞,很孤独的人生旅途。 有一辆车,拖曳着车厢里正在发生或尚没有开始的故事,行进着。 展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雨中行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pd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