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戴望舒的《雨巷》给了人太多的遐想,对于雨中行旅,人们总愿意增添几分浪漫色彩。
不妨先把《雨巷》转换为散文似的文字放在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油纸伞、姑娘、丁香,构成这副雨巷图。而我的画面中还多了一个背影。
或许又是因为朱自清先生《背影》和龙应台眼中背影的缘故,人们对背影又多了个性的解读,面对背影,总会触发几分感慨。
有一种视角是习惯在背后来看事物。这样看事物可以自在,可以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联想。试着想象,假如我们对一个迎面走来的人进行观察,最多只能看几眼,还不免躲闪游离,对陌生人尤其如此。对于熟悉的人,多看几眼还会让人心生惊诧,自己也不好意思,甚至还需要解释一番。
人似乎还有一种思维习惯就是学会看事物的背后。总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件事情的背后……,似乎只有通过表象看内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件事情才看得深刻,也才是真正在看事物。
于此我在想,从背后看事物,和看事物的背后,既然是开放的,主观的,还往往是带着人的既定思维的,那么,这会不会就有局限呢?
说回到雨中行旅。其实雨中行旅多了几分艰难,需要撑伞,需要照看自己或他人,需要小心行走。如果不是特别悠闲的雨中漫步,人们都希望雨中行旅不要太长。但是很多人对雨中行旅并不讨厌,是真正的雨中行旅不让人讨厌?还是我们个体赋予了它喜欢?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似乎越来越喜欢停留在看事物的表层,这是肤浅了还是成熟了?
一个人,或一件事,那时那刻呈现出来的,是不是最真实?最自然?最不想掩饰的?那一刻过了,或许什么都过了,若非要对人和事的背后进行解读、思考、迁移、评价,这一番“深刻”之后,究竟是自己的深究?还是他人的深沉?
雨中行旅,是浪漫的,也是辛苦的。看的人结果不同,只因为他当时经历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其它或许真没有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