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177小时,第2108日
阅读《万历朝鲜战争》
九月,日军攻破南原城的消息传到大明,明神宗大怒,下令将力主册封、坚持与日本议和的原兵部尚书石星下狱论罪,并将他的妻儿发配到南方瘴气之地。
石星入狱后,仍然上书朝廷,请求罢兵,停止继续出兵朝鲜,以节省明朝的财政支出。他仍为大明着想,很多人非常同情他,但朝廷终究没有赦免他,两年后石星竟然死于牢狱中。一代兵部尚书,其命运如此,令人唏嘘。
日军左、右两军在忠清道肆虐时,经理朝鲜军务的明朝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镐已经进入朝鲜。九月三日,杨镐为镇定人心,连夜从平壤驰赴王京。朝鲜国王李昖在慕华馆迎接杨镐,双方相互作揖后,进行了初次会晤。
此战的经过,概括来说就是这样:第一阶段,明军以 2000 余骑对战拥有数千兵力的黑田长政军与毛利军先锋,杀死敌军五六百人,拥有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毛利秀元大军出动,使得日军兵力达到 3 万人左右,明军的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加上死了不少人,于是便撤离战场,结束了战斗。
稷山之战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明军在大部分时间里占据优势,杀死了许多日本士兵,但最后却因为在人数上远远少于日军,只能被迫离开稷山战场,从结果上而言并没有获胜。
丰臣秀吉早在五六月就已经制订了退兵朝鲜沿海的计划,并且知会了日军诸将,又在八九月连续从日本派遣使者向侵朝日军传达退兵命令,让他们不要进攻王京。由此可见,侵朝日军打到忠清道以后南撤,是丰臣秀吉早就定下的既定方针,实与稷山之战无太大关联。
正是因为过去的教训,丰臣秀吉才对第二次侵朝战争做了很大的战略变动,严格限制日军的作战区域,以被动换取主动,步步为营。他之所以这么做,显然是从根本上意识到了自己不可能轻易吞并朝鲜、对抗明朝,这是日本当时的国力所决定的。
为解决日本水军带来的隐患,被重新起用的朝鲜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从庆尚道的晋州启程,渡过蟾津江,奔赴全罗道东南沿海的求礼。但当时朝鲜水军经过漆川梁海战的打击之后,仅剩下十几艘船只,已经无力在此堵截日军。
这些地方,都在全罗道南部,可见井邑军议结束后,日军左军遵照丰臣秀吉退兵朝鲜沿海的命令,确定了南撤方针。所以,日军左军宣称要讨伐全罗道尚未投降的地方,只不过是他们南撤的一种委婉说辞。
明、朝联军在鼎津之战中同样伤亡惨重,代价不小。朝鲜将领杨渊力战身亡,郑梦星全身被剑砍伤,一根手指被砍断,另一将领林青玉也被剑砍伤。降倭“孙时老”被铁炮打伤,弹丸从左乳打进,从右膝出来,血流不止,但没有死去。另一降倭“延时老”跌落马下,被剑砍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