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从教学活动的现实存在形式来看,沟通实践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特征,没有人际沟通的实践,教学就不可能存在,从沟通的理论阐释教学的本质,并探讨教学规范转型的意义与课题,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课堂世界,也有助于一线教师课堂转型和创新。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基本公理,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网状关系,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个网状关系之中进行的。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之基础的过程,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
二、对话与文本:教材与教学的概念重构。
将教学主要理解为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是研究教学现象之本职的一个前提。
克林伯格(L.Klingberg)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的过程有可能用文本的概念,即从文本生产、文本、文本接受的整个过程来把握。
从我国“教学文本”的生产与接受的实际运作来看,钟启泉教授认为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亟待研究。
第一个问题,教材概念的广义界定及其编制。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教学的结构通常有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构成。
第二个问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随着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逐步实现,师生将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达到互识共识,显得更加重要。
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掌握。面对这种情形,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才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医生的话,实际上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具体的情境,而又超越具体情境的课题。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传统的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第一以讲台为中心,第二问答仪式,第三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室垄断了沟通。从传统的教学观点看,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克林伯格提出了教学论“三段论”:一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这就是教师指导作用的原理。二学生必须除以能动的、愈益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这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原理。三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他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而这种矛盾关系是不断生产、否定、再生产的,这就是教学理论的基本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从而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多尔所指出的“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多尔的主张为我们改革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