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离开了成都。
各奔东西还未正式开始,却已开始想念成都的生活。
全世界都知道成都是美食之都,我们学校恰好坐落在美食之间。南有蓝色加勒比,北望共和村好望角,西临科华北路,所以读书几年从未见体重下来。
学校地理位置极好,不仅仅是因为美食环绕,更重要地是可以十分方便地享受“最成都”的生活。
午后从小北门出发,悠悠地骑着自行车沿着府南河穿梭于水井坊,镋钯街,可以窥视这个现代化城市隐藏的某些具有历史感的地方。
到了饭点往回走,邀上三五好友在致民路上找一家苍蝇馆子搓一顿。酒足饭饱后,隔壁九眼桥成都晚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不多久就能走到。迎上夜晚的河风,找一家帅哥美女多的酒吧,买醉到半夜再回去。
学校东门外虽不热闹,可却有一处喝茶的好地方——望江楼公园。倘若天气晴朗那一定要到公园里坐一坐,选个竹林河边的位置,来一壶水,一盖碗,一包茶,喝一下午。不过记得要去早,去晚了乌泱泱全是人,好位置都没了。
自行感受下成都喝茶日常 (图片自微博见水印)
没来成都之前就听闻“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几年下来惯常的生活,也为细想过成都生活的特别之处,而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存于字面之上。
五一两个好友到成都找我玩,我带着他们骑车逛了水井坊,镋钯街,去“外地人集散地”的锦里掏耳朵喝盖碗茶听川剧,晚上再到九眼桥买醉,又连着两天去望江楼公园喝一下午茶。
康康突然对我说:“这要是让广东那边的人这样待一天,估计急都急死。走路慢悠悠的,这么多人什么不干喝一下午茶,有这个时间都不知道赚多少钱。”康康港大硕士毕业后就扎根香港,常常往返与深圳香港之间,见惯路人行色匆忙。
在这之前我从未觉得成都人走路慢悠悠,大概是因为我不知不觉融入了这样的步调里。平日里挣钱的时间,也被成都人用来喝茶了。我这才意识到,停留在字面理解的成都生活,竟已成为我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两天下午我和两个朋友哪里都没逛,就在望江楼公园喝茶消磨时间,聊天,打打牌,躲在树荫里消暑。
朋友麦扣在银行上班常常加班,很少能有这样闲暇的时刻,这大概算是他难得的一种清福吧。这让我想起关于喝茶的一句话:
喝茶当于瓦屋窗纸之下,绿泉清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
在成都喝茶虽然不像周作人描述的那么雅致,甚至还充满了市井江湖的气息,但却算是一种偷得半日闲的福气。
成都喝茶不在乎茶叶好坏,好一点的竹叶青,一般的素茶,花毛峰,不爱喝茶的柠檬水也有,不是品茶所以茶叶好坏是其次。
没有绿泉,但每桌都有一大个保温瓶,保管能消磨一下午。
茶点也没什么讲究,想吃瓜子吃瓜子,吃鸡爪的吃鸡爪,除了在大慈寺这样的寺庙里喝茶不能带荤,其他地方都很随意。
倒是茶具清一色还算素雅,基本都是白瓷盖碗,差一点的就玻璃杯。
喝茶的老年人居多,年轻人也不少。有单纯是来晒太阳的,也有摆龙门阵的,还有的是来打麻将的。不管哪种,都是单纯来享清闲的,大约就是其他地方人享受不到的“尘梦”。
现代的城市里有许多咖啡店,奶茶吧,装修得各具特色。在这些地方喝东西,总感觉不如成都“市井”喝茶的地方那么纯粹。
这些店里有学习的人,工作的人,有聊天的人;背景是悠扬的音乐,还可以连上wifi玩玩手机;喝着各式各样的咖啡搭配精致糕点,也算十分恰意。
可比起河边微风,竹林树下,吵吵闹闹中用温瓶水无限续杯的盖碗茶来说,总觉得少了点悠闲的味道。
回到贵阳,总是想找个这样的地方喝茶单纯消磨时间。贵阳专门喝茶的地方,大都为茶艺师代劳泡茶,再用公道杯分杯而饮,叫品茶可能更贴切。但这又不一样了,算是喝茶的另一番滋味。
可我还是喜欢喝成都的茶,自己在家尝试也来一保温瓶,一盖碗,喝喝茶,却没有那种感觉。
一个人喝盖碗茶
大约这种纯粹悠闲的感觉更容易在天府之国享受。
它无孔不入地嵌入成都人的日常生活。难怪外地人眼中这里的人会走路慢悠悠的,虽然当地人不一定有同感。早起鸟儿有虫吃,这个城市却不争早晨,而更喜欢享受夜晚。所以大街上的串串火锅店到晚上九点都还很热闹,九眼桥的灯火和烧烤店的招牌总是半夜都还亮着。而无论是庙里,景区,公园里,还是大街上都有茶馆,多得是专门喝茶的去处,多得是听戏打麻将的消遣。
行走江湖,必有一技傍身,中国新闻奖,矛盾文学奖…都没得过。作者李狗儿最多算打游戏里最爱读书的,读书里又不太正经的,不正经却刚好爱写作。话多,脑洞大,行动力强,保证此号每天都不一定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