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关于陈汤的传记之前,往往会被他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所圈粉,认为他会是一个一心为国为民的人。
但实际上,他的确是对国家有功劳,但本身的为人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忠厚正义。
准确的说陈汤是一个比较自私,而且功名心很重的人。
01
大概率“啃老”
对于陈汤的描述,汉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年轻时喜欢读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写得一手好文章。家中贫穷靠乞讨借贷为生,没有节操,不被州里人所称道。陈汤就西到长安去求取官职,谋得太官献食丞一官。”
这段话里有几个细节值得好好品味。
第一:一个学识渊博的读书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家境贫寒,竟然靠着乞讨借贷为生。
这样的情况很不合正常的逻辑,汉代的读书人群体社会地位还是可以的,一个学有所成的儒生应该不能说是社会底层,毕竟识字可以当教书先生,也可以耕读谋生,或者去个富贵人家做个门客混饭吃也是可以的,最差的出路去行商贾之事、放个牛羊也是寻常的(丞相公孙弘也放牧过呀),总归会比平常人多个多路。
正常的生活应该是可以的,怎么会沦落到以乞讨借贷为生,难道平时的生活比正常人家奢侈吗?
第二:一个有才能的人竟然会被评价“没有节操,不被州里人所称道。”
什么叫“没有节操”,莫非是欠债无法偿还?
汉代实行的是举荐制度,以陈汤一去长安就“谋得太官献食丞”的能力,怎么就在家乡的圈子里混不下去,成了个“没有节操”的人?
他和主父偃不一样,主父偃是因为学的不是儒家的道,所以被人嫌弃,天煞孤星般的存在,借贷都没地方,而陈汤还能以“乞讨借贷”为生。
所以大概率猜测陈汤不为家庭从事劳作,而又有“啃老”的嫌疑,不能为家庭的负债承担责任,因此即使学识很好,但是并不被身边的人称道。
02
功名之心极重
说陈汤的功名心特别重是因为他孝道不全,而对朋友不义。
孝道不全指的是:陈汤首次被富平侯张勃(张汤的曾孙)举荐,在分配期间,正好遇到他父亲去世,按照当时的礼仪他需要回乡守孝,但是陈汤得到消息之后并没有回去。
而这次的事情也让他被人检举缺乏起码的孝道,被拘捕入狱;同时也连累推荐他的张勃被朝廷谴责举荐不当,被削减了食邑二百户。
而对朋友不义,个人认为在于他和甘延寿发起针对郅支单于的“西域战争”这件事情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之前有提到过陈汤的这次“成名战”是一个以下克上的意外事件,甘延寿是校尉,陈汤是副校尉,陈汤趁着甘延寿生病的时候假托皇帝命令调兵遣将,发起了战争。
甘延寿首先作为陈汤的上级,对战争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假传皇命一个不好就是抄家灭族的事件。
其次甘延寿作为陈汤一个战壕的战友,竟然是被胁迫之后无奈上的战场,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
“陈汤手按着剑,怒斥甘延寿:士兵已经集合了,你小子想来阻止士兵的行动吗?”
潜台词就是:“你想坏了我们的好事吗?”,而且按剑的小动作也充分表现出两人当面的局势紧张,有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意思,那把剑就差放甘延寿脖子上了。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陈汤是真的敢杀甘延寿,毕竟假传皇命的事情都做了,不成功就成仁,真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气势!
03
贪财无度
如果说把从西域战争中抢到的财物分给缴获它们的人,是出于让远征在外的士兵们释放情绪的目的,那功成名就之后公开的收受贿赂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虽然自古就有有功高震主一说,需要给把柄皇帝,采取一些自污的手段,但陈汤的谋财并不是他的谋划。
看看他谋求钱财的渠道:
其一,占皇帝便宜:劝汉元帝换个地方修陵墓,建议迁移天下富庶人家到这个陵墓周边形成新的郡县,而陈汤说自己带头迁居,以此“既可以让老婆孩子迁居长安,还能得到田地,还能在皇帝面前忠心耿耿。”
其二,收受贿赂:弘农太守张匡因贪污百万以上,下诏立即审问,他害怕进监狱,就派人告诉陈汤。陈汤就为他辩冤,准许过了冬天再说(秋后问斩,过了一个冬天,又能运作运作),事后陈收到了张狂许诺的答谢的钱两百万。
从陈汤的谋财渠道上看,堪称是胆大包天,敢收受贿赂也就罢了,还敢打皇帝陵寝的主意,大多数皇帝可是继位就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寝,对死后的事看得极其的重。
所以,虽然陈汤虽然说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极其提气的霸气宣言,而且做事方式上也确实胆大包天,值得后人称道,但瑕、瑜分明,功是功,过是过,不因为他的功劳就忽略他私德有亏的一面。
认识一个人,也包括认识他的阴暗面。认识陈汤,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