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可以简单,却不可以肤浅

你可以简单,却不可以肤浅

作者: 吕星慧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18:44 被阅读0次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个朋友:别人健身,ta也健身。别人练出了腱子肉和马甲线,ta那圆滚滚油滋滋的五花肉非但没有被甩掉,还搞得身体受伤运动受限;别人说世界这么大想出去看看,ta也想出去。别人传来照片人面桃花,写出的游记引人入胜,ta抱着美好的初衷兴致勃勃地出发,带着疲劳、失望及干瘪钱包黯淡归来跟你抱怨"没啥意思”;ta自己喜欢鸡汤文,还喜欢送别人“鸡汤”,经常拽着分享从某位知识网红那里听到的所谓干货,并热情澎湃地讲自己的心得体会,时不时透露出喜欢、崇拜、迷恋的神情......

    然而,在被要求表达观点的场合,ta支吾半天,终于蹦出几个词“我跟大家想得差不多.....”;遇到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ta却不知所措,迅速地翻看偶像的“金句”也没找到答案,稀里糊涂地被事情牵着走,一脸懵懂呆萌的样子,被别人称为是“单纯可爱”。这个世界对ta来说既真实又模糊,既美好又残酷。用三个词形容ta,简单、单纯,还有点......傻,不是智商低,而是不会思考缺乏观点。

    这样一个没有自己的判断,常常为跟风和盲目热情承担后果的朋友,是否很熟悉,或许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个社会并不缺乏观点,缺乏的是思考之后有思想的观点。而这种有质量的观点是从事实和真相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新闻记者是被认为最具备观点的职业之一。

    这几天读柴静的《看见》,不仅知道了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也才了解到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最核心能力和品质是什么。譬如说对事实和真相的执着,譬如拥有敏感的“嗅觉”,能感受到问题,并通过逻辑性极强的提问一层一层地、一刀一刀地把问题的本质、事件的根本原因展现在公众面前。有时候原因是模糊的、无解的,当事实和真相终于被抽丝剥茧地“貌似”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你好像知道答案却又无法描述,因为“更细密的人性真相紧紧压裹着”,内心世界的秘密是最大的谜,“能不能打开它,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对人性和社会认知的肤浅:一周内五个小学生连续服毒自杀的背后不是邪教操控,而是孩子对于他们内心世界秘密的无能为力,是青春期牢固的小团体友情关键链条断了之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性恋的痛苦在于这个社会无法做到足够地包容,“这种压制,这种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成为社会的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 痼疾”;那个穿着高跟鞋的“踩猫”女人,她的微笑背后居然是仇恨,是对未来的绝望,是“咬紧牙关的灵魂”;药家鑫事件的背后是一个听说儿子想捐献眼角膜,急吼“你不能捐。你的身体每一部分都是爸妈给的,你完整带来,完整给我带走。”“你捐了以后,人家用上你器官,再有什么事,我没有连带责任我都受够了。把你的罪恶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这样一个热衷于打击他,自责“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的父亲。我忍不住评论“不由想起武志红老师的一本书《家为何会伤人》,父母要学会做合格的父母,子女也应学会心灵自救的方法。”

    小孩子经常以“好人、坏人”简单地区分人,谁敢说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我们成年人已经进化得足够成熟?如果事实如此,也不会出现开学季女大学生失踪的消息出现了。关于这个问题起初我是不愿意相信的,直到听一位前同事说,她有个表姐,当年二十岁左右,真的就这样丢了十几年,音讯全无。据报道很多拐卖或者伤害都是因为轻信,太容易地去相信别人的话,没有防备心,没有判断力,缺乏对复杂人性的了解。记得雾满拦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的善良必须自带锋芒”,这个“锋芒”其实是对人性透彻的了解。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回味,“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人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纯粹的对与错,好与坏。事物都是多面体,受制于人类自身的局限,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面,因一面之辞就轻下判断,既有失公允,又浅薄愚蠢。

    陈虻,是柴静的领导兼导师。作为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的负责人,他经常“毒舌”鞭策下属,“他骂人的这个劲儿,让人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骂的都是对的。”

    “你们老说想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老觉得谁谁限制你们表达思想。我想问问,你有思想吗?你有什么思想我请问?真让你开始去想的时候,真让你拿出自己对问题看法的时候,你能有看法吗”

    “随便?!问你的时候你说随便?!你已经养成了放弃自己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谈自己愿望的习惯了!”

    《看见》既是柴静作为一名央视新闻记者的成长史,也是她献给“导师”陈虻的“毕业证书”。真的读完此书,方才理解了书名的意义,所谓“看见”,不只是这十年看见了那么多人、事还有社会,更是一种坚定的从蒙昧中睁开眼的态度,她是如此一位为追求真相奋不顾身的“新闻人”,不只自己看见,还要让公众看见,这是她的天职和使命。这也是她后来离开央视又因为《苍穹之下》回到公众视野的原因,此刻我想到了崔永元和鲁迅,他们都是致力于帮助公众摆脱无知和偏见的勇士。

    最初,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看见》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和启发。身边的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论生理年龄应该算已步入一个成熟的阶段,然而论心理年龄,却真心惭愧。或许是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一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或许是在象牙塔待太久落了一身“书呆子”的毛病,或许是身在体制内,离市场和竞争比较远,或许是身处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给我们带来明显的桎梏——不会深入思考......以上种种,造成了我们片面化、表面化的思考模式,以及容易人云亦云,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媒体呈现什么我们就跟随什么。然而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包括人性,精密而复杂,即使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非黑即白的事情很少,绝大多数都处于灰色地带,不是几个词或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而万事万物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果你习惯于下论断,十有八九是不客观和不准确的。

    追求事实和真相,不只是记者和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而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公众具有了思考力和判断力,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真正迎来民主与自由,然后让每个个体受益。

    或许你要问,当你如同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剥开覆盖的千百年来积攒于表面的浮沉,用小刷子一层一层清扫,用小刀子一点点挖掘,剥开层层云雾,终于接近事物的本质,获得了经现实和思考检验的观点之后,然后昵?

    我不知道,但我坚信“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看穿世事仍保持一颗慈悲心,对人善良,积极乐观地生活,因为“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任何世界的复杂性有了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正如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说,这个数字世界变化迅速,不要过分纠结于老的价值观,也许改变是一件好事,能帮助我们解决过去的疑惑。唯一不变的是慈悲,我们应将爱、善良和慈悲传递给下一代。

    觉者 :梁冬对话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_腾讯视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可以简单,却不可以肤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wy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