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喜欢打人
豆豆,三岁。
豆豆是个活力充沛的小男生,平时在家很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类的动画片,在动画片的影响下,经常会出现一言不合就出手的情况。
豆豆和其他三个小朋友在建构区搭建积木,玩着玩着就用手去推旁边的小朋友,甚至用手去挠别人的脸。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豆豆回答“因为我也想要那块积木”,但积木是别的小朋友先拿的,人家不给他,他就动起手来。
幼儿在3~5岁时,出现攻击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不能简单的以“好孩子”和“坏孩子”来区分,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攻击性行为,也并不意味着他具有攻击性,别着急,更不要给他贴上标签。幼儿园里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打架风波,喝水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区域活动的时候,豆豆身上发生的这一现象并不是个别的,经常会有孩子,因为被打向老师哭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会表达,不知道怎么和小朋友沟通。
在豆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目的并不是打小朋友,而是“想要那块积木”,但是还分辨不清“你的”、“我的” ,觉得喜欢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或者是因为不懂得怎样去表达,或者努力才能获取想要的东西,于是采取直接粗暴地“打”的方式。
渴望引起关注 。
一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可能会通过打人来引起成人的注意,或者是彰显自己的力量,表示自己“有本事了”。
家庭的不良示范与引导。
家庭成员如果存在粗暴行为,会给孩子以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还有一些家庭,虽然没有粗暴行为,但有经常不顾孩子的意见的情况,比如孩子正玩的高兴,爸爸直接把孩子抱走去吃饭,这是一种“我有力量,你就得听我的”的示范。还有,家庭中的溺爱行为,也会纵容孩子打人的行为,比如孩子打了爷爷的脸,爷爷还很高兴,夸奖孙子“这么有劲儿”就是很错误的引导,有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家长担心孩子吃亏,刻意教导“要以牙还牙”。
对动画片的模仿,一些不良动画片的暴力恶作剧情境,对儿童行为有直接影响。
那么对于豆豆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及时制止,了解需求,正面示范。
发现孩子有打人倾向时,及时的轻轻抓住他的手,蹲下来平静的询问“是不是想要这个玩具?”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并示范,如果孩子情绪失控,那就先安抚情绪,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再设法示范引导。
示范之后,如果孩子通过正常的方式沟通成功,那么可以和孩子说“打人并不能让你得到这个玩具,如果你想要玩,就把你的想法好好说出来”,如果孩子的要求被拒绝,老师应帮助孩子理解物权概念:别人希望使用我们的东西是应征的我们的同意。我们有权同意,也有劝不同意,可以通过引导或者用故事的形式帮助豆豆理解谁的东西,谁做主的概念。告诉他,当别人拒绝时,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采用角色扮演来演示正确的相处方式及沟通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贴标签,弱化打人行为。
不要去谴责孩子,怎么又打人了?而是要正向的引导他解决问题,批评和指责会强化打人的行为。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交往开始增多,可以在睡前或亲子时间为孩子讲些沟通故事和人际交往的绘本,如“我不我不”“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大手握小手”,“弗朗西斯和好朋友”让幼儿逐渐明白朋友之间的正确相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