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4种效率提升策略
古典讲述
一个观察
昨天我们谈到了3种新时代时间管理的能力,很多人说,我最大的时间问题,就是工作量太多,导致要持续加班。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加班的真相。
时间是碎片的,但事情不是碎片的,没办法放到任何一个碎片时间里处理,所以只好不断地往后拖往后拖——一直到晚上没有人打扰的时候,时间流恢复成了工业时代,你才能处理问题。这就是很多人加班的真相。
所以怎么在碎片化时代利用好时间?我们提供了四种策略: 加减乘除 。
四个策略
一、加:增加碎片时间价值
碎片式浪费:
昨天不是请大家做了一个实验,看自己手机的碎片时间吗?大部分人一整天花在网络、刷微信的碎片时间加起来竟然有2个多小时,这些时间完全够搞定工作了。
如果按每天节约“碎片式浪费”2小时计算,他的一个月会有60小时,一年会有30天的收益。这些时间足够读完2本书,掌握2门技能。
之所以发生碎片式浪费,是因为我们本来就不知道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干什么 ,在没有安排的时候,最简单的默认选项就是刷微信。
如果你知道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就不会频繁刷微信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列好一个“碎片时间清单” 。
二、减:减少切换成本
一份报告《被打断的程序员》(Chris Parnin)对来自86位程序员的10000份编程情景记录进行了研究。
在代码编辑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10到15分钟来重新开始。
在编辑方法时被打断后,程序员只有10%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
程序员可能每天只有2小时的连续时间未被打断。
15 分钟的代价是 1 个小时。
引自:Sean Clark-《为什么打断15分钟的代价是1小时》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集中所有的需要切换的动作,尽量一次性解决,降低“切换成本”。
比如说:
给王经理电话
完成项目报告
给老板签字
去银行手续
给David电话
给老板汇报客户沟通情况
约张强晚饭
给老婆买礼物
去超市买东西
……
这些事情切换着去处理,时间就被你弄碎了。
我会列出几个经常遇到的场景:@老板、@外出、@电话,凡是在这些场景下解决的事情我都列在一起,当需要处在这个情境下的时候,我会把所有的事情一次性搞定。 比如说需要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我就把所有需要电话解决的事情全部做完。
这样的话你的时间就变成了这样:
三、乘:多线程叠加效率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因为工作的性质不同,一种恰好是另一种的休息。这就是多线程的叠加效应。
“间作套种”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科学种田的方法。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连续几季都种相同的作物,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很多,因为同一种作物吸收的是同一类养分,长此以往,地力就会枯竭。
人的脑力和体力也是这样,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具体你可以这样做:
按抽象与形象来分配时间:独立思考分析一段时间后,画画思维导图;
按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阵子后,再找3个人一起碰撞;
按动静交替分配时间:坐着工作,45分钟后站起来休息,甚至Keep一下;
体力与脑力互相交替分配时间:工作之余,打扫卫生洗衣服。
四、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
我写这个专栏,每天写作1500字,录音就需要2个小时;可我还要工作和管理啊,哪里来的时间呢?
我主动碎片化了自己的大项目,所有的事情都分为两个部分:思考和执行 ,思考和执行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要写一份活动策划案,很多人会准备2个小时完成这个事儿。但其实我还没想清楚这个策划案该怎么做,所以只能托着腮帮子想,双手抱在胸前来回踱步,越想越焦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开始刷微信、上淘宝,转眼2个小时过去了,但基本没什么产出。
换一种方式会怎么样?
早晨起床的时候花5分钟想想这个事儿,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同事们聊聊这个策划案,下午上班的时候花5分钟把自己的思路在白纸上整理下,这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思考。然后再打开Word把策划案的第一稿写下来。计算一下,其实我们只用了3个5分钟把它想清楚,然后25分钟就搞定,这就是大块时间执行,哪种工作方式效率更高呢?
碎片化思考、大块时间执行,就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工作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