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几日拜访了不少的人,也由此有了很多的收获。
这两天聊的最多的就是关于青少年的心理。虽然跳楼事件只是个别现象。但由此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什么这些孩子会冲动到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一个孩子因为玩手机受到依次受到爸爸妈妈和姐姐的责备和批评。最后选择了一跳了之。12岁的孩子被爸爸抢了手机,随即走到阳台一跳。一个孩子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也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
这最终的结果,可在这之前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的征兆吗?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这种错误的选择到底是谁的过错呢?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呀?以前我们不也是被父母打骂过?也曾想过用极端的方式让父母伤心?只是没有付诸行动罢了。我们也曾躲在被窝里偷偷的哭泣,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强面对。
我想我们还是需要从原件-父母,打印机-社会来找寻答案。
从前的我们受了一点委屈,我们可以跑出家门,在广阔的田野里奔跑。爬上高山去大喊几声。在田野里打几个滚,踢几脚泥巴,可以看着小溪里的鱼虾自由的玩耍。学几声牛哞哞叫,捉几只蛐蛐,让他们互相斗一斗。看看蚂蚁齐心协力的搬运食物。是干脆四脚朝天躺在田野里。看看湛蓝的天空。飘忽的云朵。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疗愈师,所有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也就烟消云散了。
从前的我们看到的是父母在田地里辛勤的劳作,顶着大太阳弓着背割稻子。冒着雨,踩着泥巴插秧。我们可以看着大片蔬菜从幼苗到结出红红的辣椒,长长的豆角,大大的冬瓜……我们可以感受生命的奇迹,可以感受父母的勤劳善良。
可是现在呢?我们看到的真的就是四角的天空,刚硬的房子。孩子们听到的就是不要去这里那里玩,要注意安全。一个孩子跟我说,他的奶奶周末不让他出去,不安全,他没有手机玩,就只好在家里睡大觉。出去玩的也基本上是在各种商店逛一逛,买点烧烤,喝杯奶茶。我们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大部分都是没有生命的。我们无法去感受生命的力量。
孩子们看到父母在歌厅里扯着嗓子唱歌,在麻将桌上数着钱,在酒桌上碰杯。在沙发上拿着手机刷着抖音和快手。诗人作为父母压力很大,这些只是父母宣泄的一种方式,可是孩子们看到的这些现象,那带给孩子的又会是什么呢?还会是勤劳,坚持吗?
一个领导在株洲上班,仍然坚持每天开一个多小时车回醴陵,就是为了能够晚上陪伴孩子一小时,早上为孩子做一份早餐。孩子看到的是妈妈的用心,妈妈的勤劳,妈妈对自己的爱。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才能学到,做到。
孩子出生时,家就是全部,小学时,家就是晚上,初中时家就是周末,高中时就是节假日,大学时家就是寒暑假,孩子工作后,家就是年夜饭。家是放松的,是和谐的,是温馨的。和孩子的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在短暂的相处中,就让我们和孩子如兄如朋,如姐如友吧。
时代变了。孩子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的教养方式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那会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吗?有时候我跟孩子说上半句孩子就可以接出我要说的下半句来。
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改变我们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呢?如果这个父亲不是采用粗暴的方式抢手机而是用平等尊重的方式好好和孩子沟通,那结果还会是一样吗?如果孩子回到家听到的是宽慰的话语,鼓励的话语。那他还会想离开家吗?孩子每天在学校里得到的就是枯燥无味的听课,做作业,老师的批评。他还会愿意待在学校吗?
我们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同样如此,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我们自己能做到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总是会看到孩子的缺点,希望孩子能好好改正。我们将这份担忧传递给孩子。孩子收到的又是什么呢?接收到的更多的会是父母的挑剔,父母的不满意吧。
当孩子犯了错,让我们更多地反省自己吧。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做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