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怀念初一中(现成都十八中)《一》

怀念初一中(现成都十八中)《一》

作者: 钟离春秋ZLCQ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07:34 被阅读0次

    岁月如梭往事难忘

    前言

    我于1953年春季从“成都市第一中心小学校”(校门原开在人民公园内,后来改校门至小南街,更名为“小南街小学”。现搬迁至西胜街,称“少城小学”)毕业,因国家实行第一次学制改革,将春、秋两季招生合并为秋季招生。这样我在原校读了半年补习班后,于1953年6月在“成都第十四中学”参加小升初全市第一次统考,合格后分配到新西门外罗家碾“四川省成都市第一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初一中”),开始了初中阶段的学习。

    从1953年入学算起,不觉已经过去了六十四个年头,好多事情已经淡忘了,但是那里是我人生中所渡过的一段最为美好,最令人眷恋的时光,许多人和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脑海中不断萦绕。

    无论何时何地,每每想到在初一中读书的青春岁月,回想起地处川西农村的学校美景,回忆起拥抱着学校的那两条美丽的河流,以及环绕学校四周的成荫绿树,回忆起校园里广种的“三醉”芙蓉树的艳丽花朵和原东方文研院里的四合小院,都令我激动不已夜不能寐。

    蓝天下清澈见底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河里的鱼虾成群地游来游去,春天金黄色的菜花素馨扑鼻,夏天绿油油的稻田风吹起浪,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田园画卷。这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意境和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对于久居闹市的人来说,对于读书人来说,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与愉悦心境。

    在这里求学期间,真正感受到了老师们的高尚师德,渊博的知识和对学生们循循善诱的教育和辅导;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和课外的体育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使同学们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获益颇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亲密无间的情谊使我们在人格成长的道路上终身受益。这正如孟子在《春秋》中写道:“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些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让我万千感慨难以忘怀终身!

    学校简史

    刘文典校长(照片源于网络)

    初一中的前身为教育家刘文典先生于1923年在成都吉祥街19号所创办的“私立文典数学补习社”。先生创办这所学校的宗旨是“使中小学考试落榜者通过补习升入高一级学校”。截至1935年,短短的十二年中,先后在校补习毕业的青年学生达3000余人之多,许多未考上中学的青年学子通过补习,终于圆了自己的升学梦。1935年,刘文典私立数学补习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根据当时民国政府的要求,更名为“私立文典数学补习学校”。又于1947年,刘文典先生与热心教育的刘兴国、严宪平等先生,共同策划筹办并成立了“成都市文典私立初级中学校”,这所学校一直延办到解放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一初级中学”。第一任校长为苏文澜先生,教导主任为刘恒植女士。1956年再一次改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刘文典,字必勲,四川资中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学成归国后,曾任成都市女子中学校长,资属中学校长,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工科学院及省立各专科学校数学教授,锦江公学数学主任。刘文典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成绩卓著,是成都市教育界中著名的数学教师。

    学校格局

    初一中刚由市内吉祥街迁移到罗家碾东方文教研究院院址(国学与佛学大师李恩洋创办,以下简称“文研院”)时,只有初中55级一个班。学校于1952年搬迁至文研院的时候,政府已经拨款着手修建第一座教学大楼(单层,八个班),两年后于1954年落成。1953年仍然利用原书院的旧教室共计招收了初56级四个班,其中1班为女生班,其他三个班均为男生班。本人分在初56级3班,班主任为李汝钊老师;第二年即1954年新大楼竣工,原有的初56级四个班与新招的初57级四个班,共八个班全部搬入了新大楼上课;第三年即1955年新招入的初58级四个班与初56级四个班被安排在新大楼上课,初57级四个班搬迁到原书院的旧教室上课;第四年即1956年,即将招入初59级学生,这时得到消息是学校将要升格为高中,命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也就是说1956年将要毕业初56级的四个班,并将要新招高59级四个班与初59级四个班,加在一起至少要招收八个班的新生入校,显然整个学校的教室还有四个班的缺口。这时教育局再一次拨款新修建了一栋教学楼,这就是第二栋教学楼的来历。

    第一栋教学楼坐北朝南,背后有一条从上游化成桥流经下来的河流,称为西郊河(有时称“犀角河”或“洗脚河”);第二栋教学楼为坐东朝西,背后篱笆墙外有一条引自西郊河的小小灌溉渠,好像现在还在。两栋教学楼程直角排列,中间为操场。只不过现在操场靠近磨底河西端的那一部分,曾经是一块很大的但不属于初一中的一块荒地,在1957年初才划归学校,直到这时整个学校的格局才基本固定下来了。

    气势宏伟的十八中

    艰苦奋斗  节约灯油——煎鱼吃

    学校刚搬迁至文研院时,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一座旧时的书院,除了几间破旧的穿斗木结构教室外再无其他设施了,学生用的饭堂和厨房都是新建的四面通风的简易房子。学校地处偏僻农村,连自来水和照明电都没有,煮饭和饮水全是采用井水。每天由校工龙开华用一种杠杆提升装置撑杆(后来改用手摇泵),把水从井中提升到4米高台上的一个大木桶内,再接上管道作为“土自来水”供全校师生生活和饮用用水。当初学校没有洗澡间,冬天,学生用冷水洗脸,晚上没有热水洗脚,一星期回家洗一次澡和头。夏天,男生和一些女汉子可以想法洗冷水澡,再胆大的男生就偷偷摸摸下河洗澡。老师数次呵斥,但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后来在厨房后面修建了一排单间浴室,才勉强把学生和教师的洗浴问题解决了。

    五五年之前,学校没有电力供应,整个学校采用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使用的陶瓷灯盏和亮油壶儿提供照明。学生每天上晚自习,均是由学校每人发一个灯盏解决看书照明问题。学校小工何师(一个满脸横肉的杀猪匠,对学生特别凶狠寡毒,学生们对他恨之入骨,大同学几次想打他,被老师劝阻了),趁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教室内无人,他便提上油篓为每位学生的灯盏斟满清油(菜籽油),以备晚自习使用。那时我们三、两学生自己商量组织成一组,共用一个灯盏,节约出两个灯盏的清油,每组每星期起码要节约出半斤清油来。当然,这种情况还是少数学生所为。

    学校校区像一个半岛,三边都由大小不等的河流环绕。这里河里鱼虾螃蟹丰富,星期天老师都回城里度假去了,有些留在学校的学生就下河逮鱼或撮鱼、叉鱼或钓螃蟹。这些鱼虾和螃蟹,我们就用灯盏里节约出来的清油炸来吃。没有盐就去厨房找大师傅要,有时候大师傅带上一瓶酒也来凑热闹,吃得来大家呵呵呵呵地笑个不停,又可口又开心。

    这种无电状况一直延续到1954年下学期,政府专门拨款拉了一趟10KV高压线,安装了变压器后,用电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抽井水也用上了马达,龙开华再也不用每天费力地抽水提水了。

    一星期打一次牙祭

    学校的伙食团由一位老师担任伙食团团长,负责整个伙食团的日常工作。住校生和三餐都搭伙的学生每月缴5.5元,搭中午饭一餐的每月2.5元。早餐一般配给的菜肴是油炸花生米、大头菜或泡菜,主食为稀饭加馒头或油条;午餐为四菜一汤。一星期一次烩面,每星期三中午打牙祭,在四菜一汤的基础上加一份回锅肉或红烧肉或烧白等等;晚餐也是四菜一汤,无荤菜,连翘荤都没有。

    八个人一桌,每月根据缴伙食费情况,重新分配人名并编排桌号。规定每天由八人中的一人轮流为大家均分菜肴。米饭、稀饭和面食随便吃。

    盛装米饭、稀饭或烩面的大木桶一字儿排在饭堂中间过道上,随便添饭随便搲(wa)。过去的伙食质量不如现在,不是每天每顿饭都可以有肉吃的,所以同学们的米饭消耗量特别大。肚子里有油荤,米饭就消耗得少。但过去学校的伙食又要比家里强,过去家里情况好的,每月初一、十五才能打牙祭,家庭情况不好的,一个月难吃一次肉。同学说:肉不够,饭来凑,使劲按倒米饭吃嘛!那时国家已经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食实行定量配给,中学生每月定量32斤。据伙食团团长说,每月都要向粮食局追加定量,平均要追加到43斤才够。可见那时因为油荤少,又是青少年长身体时期,所以粮食消耗量巨大。

    “道士堰的水多,那家巷儿的鬼多”

    从城里以及各个郊县来上学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要经过学校门前一条坑坑洼洼、弯弯曲曲地通达新西门(通惠门)西安路的一条土路,那时统称为“新罗路”(新西门至罗家碾)。这条土路风来尘土满天扬,雨来泥水沾满身,条件之艰苦是现在的学生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这条小路是进出学校来往市区的唯一道路。

    在这条路上,一个离学校大约200米距离的地方,有一个东西长度不足80米,南北宽度超过100米的一个很大的乱坟岗(现在的粮农大厦、金罗路和文华路交叉路口,以及白果林一带)。这段小路一边是磨底河,另一边就是坟场。小路与坟场接壤的边缘为一大遛竹林,竹林的另一边就是那乱坟岗。这段路的出口(即上学时的进巷子路口)这一段路更是吓人,路两边都是乱葬坟,坟墓边缘棺材板板都外露出来了。附近的农民把这段小路称作“那家巷”,也有叫做“腊家巷”的,我们就暂且遵从前者的称呼吧。

    平时这里不时还会从坟场里窜出野兔、野猫和黄鼠狼。白天从这里经过就会感到毛骨悚然、阴气逼人,就更别说晚上的恐怖气氛了。这里的农民们对此有句顺口溜:“道士堰的水多,那家巷儿的鬼多”。

    喜欢蹭住校生油灯光亮的读通学的同学们下晚自习回家,必须要经过那家巷,女同学只敢与男同学结伴而行。有时作陪伴的男同学趁女同学不注意时吓唬她们。他们突然拉伸一趟子一边喊“鬼来了”一边跑,吓得女同学惊叫着跟着跑起来,有的还吓哭了。因故走晚了的女同学,只有找学校男老师或胆大的男同学护送出这一段后,才敢独自走完后面回家的路程。那时,整个新罗路旁边基本上没有农家也没有路灯,同学晚上回家要么随身携带一只手电筒,要么摸黑前行,只有走过西安路后才能见到亮光。

    昔日那家巷今日文华路

    “道士堰”究竟修建于哪个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它位于学校西面边界、学校运动场西端与现在的景溪园之间的磨底河上。磨底河(又称“摸底河”)即是由该闸口分流而下形成的一条河流。

    从道士堰上游化成桥流下的主干河流又被分流为一条西郊河。西郊河分流后最先经过初一中北面边界上,成为初一中与外界的界河,第一栋教学楼背后不远处就是这条河流。河流上有一条用竹子架设的“火巴火巴  桥”,人走在桥面上感觉软绵绵的,桥面一闪一闪的。道士堰原来的老堰头是由大块的红砂石块砌成,有七、八个闸口,每个闸口高度大约十米,河面闸口总宽度约为20来米。闸口上下游落差较大,从闸口倾泻的水流形成了一股股强大的瀑布。胆子大的同学竟敢从堰头高处直接顺着瀑布冲放下来,引得围观的男同学叫好,女同学尖叫。估计它是当时成都市区域内最为宽大的一处河流专用闸口,五八年时这里曾改建成“共青水电站”发过电。现在经市政部门重新修建成为三孔的电动机械闸门,使得道士堰焕发出青春,发挥更好的拦洪、泄洪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今日道士堰闸门

    夜闯那家巷儿

    我一直是住校生,平时只有礼拜六回家,礼拜天返校,所以从未体会过晚上经过那家巷的恐怖情景。

    按照学校规定,要是月底最后一天还不缴下月的伙食费的话,下月就不能搭伙吃饭。有一次,第二天就是三十一号了,是缴伙食费限定的最后一天。因上一个礼拜六回家,忘记了找妈妈要伙食费了,三十号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又忘记了回家取钱,不得已只好在当天晚自习后回家取钱。取钱后当晚又要立即返回学校,以备第二天(三十一号)有钱缴伙食费。

    那夜月黑风高,整个新罗路上都没有路灯,路上基本上是伸手不见五指。下了晚自习后差不多已到晚上9点半了,我只好麻起胆子回家取钱。

    回家的路上与很多读通学,在学校上晚自习的同学同行,一路无事。但心里面一直悬吊吊的:待会儿再回来路过这里,会不会遇见“鬼”啊?

    读中学时,我的家已经由金河街新30号搬迁到蜀华后街居住了。回到家已经晚上10点半了,在妈妈那儿拿到钱后,连水也来不及喝一口,就立即往学校赶,就这样紧赶慢赶地走到那家巷口差不多已经11点过了。

    过去,在成都的这个时辰已经算是深夜了,又正值冬天,走在那家巷路上那才叫人心惊胆颤啊!!一边是磨底河传来的哗哗哗的水流声,一边是北风呼啸吹动竹林的嚓嚓声和如同“鬼叫”式的嘘嘘嘘的风声。

    我正提心吊胆地走着,突然窜出一只野猫来,还差点踩上它,把猫吓得来发出一声凄厉的、惊爪爪的尖叫声。它这一叫,吓得我浑身发虚,鸡皮疙瘩掉了一地。我大气也不敢出,只敢悄悄地倒抽一口冷气,赶紧加快脚步试图尽快离开这个“鬼魂”之地。

    忽然,一不小心踩到了一片竹笋壳,当即感到足下发出一声清脆的“巨响”,这时我已是三魂吓掉了两魂!总觉得也就80来米长度的那家巷好像走不到尽头,连爬带滚地好不容易地才走了那家巷的一半路程。突然间,听见远处一声咳嗽声,我还以为是哪个得肺痨病死了的“痨病鬼”在咳嗽。这下子把刚才余下的那一魂也吓掉了,两条腿竟然不听使唤,像筛糠一样直打颤。正在寻思可能真是遇见“鬼”了!这次是死定了!这时突然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先是一惊,莫非是“勾魂鬼”在喊我?!再一想“鬼”是不可能知道我的名字的,这肯定不是“勾魂鬼”。再定神一听,这喊声是那么亲切和熟悉的自贡口音,感觉是“人”在喊我。哈!救星来了!我马上强作镇定,露出男子汉刚毅样子,运用气功把“气”分别惯进了大、小腿上的股二头肌和腓肠肌中,让腿上肌肉强硬起来,这才强行支撑住颤抖的双腿。定睛一看,是一位挺拔身躯和健壮体型的男人,他就是平时对我们关怀备至的体育老师兼班主任李汝钊老师,他正打着手电筒招着手向我走来。原来是他查铺时发现我不在铺位上,问旁边睡的同学才知道我回家去取伙食费去了。他就担心小同学胆小怕走夜路,这才专门出来接应我的。

    走在路上他还不断地跨我胆子大,说我是个无神论者,我自知羞愧无地自容。当时我感动极了,想哭!但想起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才勉强忍住了泪水。

    以后类似的这种情况,我还经历过两次,这两次就不像第一次这样胆小了。

    请点击这里继续阅读《怀念初一中》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忆恩师

    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

    光脚板儿从成都走上青城山

    我的参展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

    后语

    点击这里可看到我的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初一中(现成都十八中)《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fd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