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专栏里面的内容提到一个词语“避险”,不论涉及到人身还是资本都是需要避险,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勇气而冒险,这完全颠覆我的认知。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要考教师资格证,当时即便知道有了这个证书,以后可以当老师更为方便,但是我依然没有考,为什么呢?当时想着我才不要当老师,天天累死累活,我以后要当设计师,后来虽然如愿当了设计师,但是带孩子之后就发现灵感早已不同以往,在小城市,换工作迫在眉睫。
这件事情,现在反思下来,如果当初考了教师资格证,我就可以去应聘美术老师,这也算是多一条路,如果我生活在北上广大城市,那么不换工作也是可以的,当地的经济足以支撑大众需求。
而我的问题恰恰出在,既没有教师资格证,又没有生活在北上广,也没有持续的学习力,这就导致现在很被动的局面。
没有准备的行动就是在冒险
有的人在公司干的好好的,私底下考了很多证书,一跃成为某银行高管,这个就是放弃部分安全感,积极学习实践,尽最大可能避险的例子。
行动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险上的,而不是如何冒险上
记得小时候,家门口呼啸而过一辆小汽车的时候,邻居就开始议论纷纷“看人家多气派,总是小车来,小车去”,其实我知道,只是因为事情多,车就是一辆代步工具,节省了时间而已。
位置不同,看到的事情也不同。
大学刚毕业无意间知道了她理财app,从上面了解到很多理财知识,总是看到有的人半年晒一次账单,光收益就达到几十万,当时心里特别激动,心想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有如此收益,再然后从她理财知道了好规划,继而知道了宜人贷,也就是p2p,当时自己虽然看了p2p模式,但是不理解,自己并没有强感知,禁不住收益诱惑,三年期间借出去了好几万,宜人贷也很给力,扛过了p2p爆雷时段,那三年心情每天都是飘忽不定的,这个收益挣得真的很累人。
我从最初的p2p不熟悉到三年后仍然不是特别熟悉,这三年,没有做任何知识的储备与补充,也就是一直处于冒险状态,一直到后来看了一篇得到香帅金融课的文章以后,2018年底,果断剁手,不再和宜人贷有任何关系。
网上一句话说的好,你想要人家的的高收益,人家想要你的本金
关键是这期间,我不知道风险在哪里,可能遇到哪些风险,出了问题我应该采取什么办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便有相关部门,我的本金就真的能回来吗?答案是未知的。既然这些问题都是未知的,那还干嘛投资呢?投资的刚需是避险,做这一切的目标是获取成功,获取收益。而不是冒险,每天胆战心惊然后本金丧失,这个不是我想要的。
你自己的投资依据必须靠且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笑来老师在专栏中提到GAFATA,这个投资组合,我仅投资半年就放弃了,原因是当时的那个app平台出了问题,需要股票全部卖出过一段时间再买回来,我这边卖出去后就没有买回来,因为即便投资了半年,英语还是不会,对外国投资规定也不甚熟悉,好多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投资这些感觉在冒险。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笑来老师给我们分析了为什么要投资这几个公司,但是投资路程遥远,路途漫漫,中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数,我不知道,为了百分百的安全感,我放弃了。转而进军国内股票市场,这个对我来说才是避险。
专栏中提到只要涉及到人身与资本都要做到这三点:
1、安全第一,
2、成为专家
3、看傻瓜们冒险,看的多了,避险的经验就多了
生活中我们常说“不懂的不碰”,但是对于刷信用卡的家伙来说,他们认为大家都这样,所以,他们就跟随大众选择了一种牺牲未来财富自由的生活方式:冒险,行动和大众差不多,自己成为冒险的傻瓜。
想到生孩子的时候那一个月,将仅剩的几万拿给老公创业,让自己处于极其悲催的境况,这就是极大的冒险,是对自己最大的狠心。
生活中大多数事情不需要冒险,而是需要避险,有的事情即便在刚开始的时候处于未知状态,我们也会通过学习快速入门,走过未知状态,进入避险状态。就像老师前几节课中提到的,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我们也可以及时抓住一次性升级,主动选择正面刚需就是避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