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罗生门,并不是芥川龙之介笔下最初的《罗生门》。
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实则是取材于芥川龙之介的另一个故事《竹林中》——一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几个嫌疑人各执一词的招供。黑泽明实在是个厉害的导演,因为其作品影响过于深远,“罗生门”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新的含义,与其原意相去甚远的典故。如今这个词语时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形容一个事件中几个当事人的说法相互矛盾,致使事件真相越来越难以捉摸的僵局。
《罗生门》“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和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画卷。诸位说仍然不懂这个剧本,因为它描写的人心是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的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那么,我认为就容易理解这个剧本了。”——《蛤蟆的油》
多襄丸、女人、亡夫说出相互矛盾的案情,且都把死亡之过指向自己,就让案件显得扑所迷离。究竟是遮掩的真相,还是粉饰的假象?甚至连当事人是欺人还是自欺,恐怕也难以判断了。
但无疑,每个人的说辞都符合自己的体面。黑泽明还进一步,在电影《罗生门》的尾声,假借樵夫的说辞戳穿了他们的体面:三个当事人都很不堪,这几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版本了——可樵夫也遮掩了自己偷走匕首的事儿。
虚假是走向真实唯一可能的道路。
我们总认为真相就像真理一样一定会大白与天下的,但其实真相大白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人的判断力。由于我们是相互撕扯的利益整体,大家都在为自己说话,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得到唯一的真相的。这就是罗生门的高明之处,它点出了我们不愿相信而又现实存在的这一点。
不过导演还是给出了人灵魂的希望,影片的结尾,樵夫将遗落在罗生门的孤儿带回自己家中扶养。
慈悲与罪恶,自私与奉献,自我救赎与灵魂的考证,这是黑泽明的罗生门所要表达的。
里面的行脚僧是唯一没有邪恶化的人物,这也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人性的光辉吧,不管有多少罪恶,善良总是存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