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认识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

作者: df430a226133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09:26 被阅读0次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的人可能会说实现财务自由最难,有的人可能会说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最难,还有的人可能会说找到一生的最爱最难。

    苏格拉底的答案是“认识你自己”最难。

    “know yourself /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其实是希腊的德尔斐神庙上刻的3句箴言之一,前2句翻译过来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而第3句便是“know yourself / 认识你自己”,这也是最为著名的一句。顾名思义,认识你自己就是告诫大家要学会自知,了解自己是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亦告诫人们要时时反省自己,切勿过度,切勿忘乎所以。识人难,认识自己更难,因为虚荣、贪欲、自私心是一个狡猾的魔鬼,常常迷惑人的头脑,使人失去理智。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躬身反省的功夫。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别人,才能根据自己和别人的情况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在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去德尔斐神庙求神谕,德尔斐神庙在雅典的北方,那里是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地方,也是希腊人求神谕的一个神庙,德尔斐神庙香火很旺,在那里求得的神谕都非常灵。苏格拉底的这位朋友去德尔斐神庙求神谕得到了一位女祭司传授的神谕:神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了!苏格拉底他自己则是完全困惑住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能撒谎。

    苏格拉底就去找城中的智慧者,普遍被认为具有智慧的政治家,诗人,能工巧匠。只可惜,通过谈话他发现,他们只是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较为了解而已。

    所以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我唯一比他们聪明的地方,就在于我知道自己无知,而他们还不知道。”

    结合神谕可知,认识自己是非常困难的,苏格拉底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别人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

    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的过程就好像越过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再往前走,还是有更高的山在等着你。

    既然这么难,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吗?

    对自己了解不够会出现什么问题?这就好像丑小鸭的故事——本来自己是一只优雅的白天鹅,却努力想做一只好鸭子。

    有的人认识自己很清楚、很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于是更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更容易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实现梦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自己而选错跑道,很可能就会四处碰壁。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却收获甚微,在良机面前无动于衷,最后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在自我认识中常见的错觉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们整体的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不太好,而且往往会陷入一些认识自我的错觉中。

    1.认为自己优于大多数人

    在美国一份针对80余万名学生的调研中,95%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人在与自己的身边人相比时,都会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

    但自己“优于平均的大多数人”往往是一种错觉。理论上,仅有49%的人是处于平均之上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要求评价自己时,我们也常用“中等偏上”这样的词汇。

    2.评估中出现的误差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们阅读,驾车,下棋和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中发现,在有关幽默感,语法和逻辑的测试中得分低的人,对自己真实能力的评估更不准确。也就是说,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我感觉越良好。

    3.误以为自己有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

    Tasha和她的团队调查了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虽然95%的人认为自己拥有自我认识的意愿和能力,但实际只有不到15%展现出了这一能力。

    自我觉察不等同于自省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避免一个误区,自我觉察不等同于自省。经常思考自己不代表更了解自己,如果方法不对,思考分析的越多,反而对自己的误解越深。自我觉察有三大盲区:

    1、认识盲区。

    也叫知识盲区,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自上而下对自我表现作出的评估。因为知识水平不一样,认识的不足从而造成评价和判断的不准确。这里提一下,学习知识分为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学习情况处于前三个阶段下作出的判断,都是不准确的。比如一个不知道抑郁症存在的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抑郁倾向判断为单纯的心情不好。

    2、情绪盲区。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这段时间开心吗?“如果你的答案是经过回顾这段时间的情绪,从而作出的判断,那么你的情绪认知还是不错的。但很多人会直接将这个转化为“你现在开心吗?”人习惯将问题简化,所以会以为当下的感受代表着这段时间的情绪感受,造成情绪判断的偏差。

    3、行为盲区。

    行为盲区是指对于特定的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做出的评价不客观。比如你整天待在图书馆里看书,每天定时打卡,从而判断自己是在很努力的学习。而实际上仅仅是用熬时间缓解无事可做的压力,打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学习状态获得称赞,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学习。

    如何真正做到认识自己?

    说了那么多,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其实,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是一项可以被习得和提升的技能。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去质疑自己关于自己的种种预设,去积极考证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去带着一种积极的思维和接纳自我的态度追求真实。简而言之,就是有变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的决心。

    1.感知自我,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1) 全然接受,帮你了解当下的自我

    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也就是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

    哈佛心理学教授Ellen Langer认为,这种方法的本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以旅行为例,当我们到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我们会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这个世界我们不曾发现的事情——风景,声音,人——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只会用一种固定视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

    2)改变叙事方式,提升对过去自我的了解

    叙事,即我们怎样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关注了什么,如何解读细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曾经的自己。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在讲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时更愿意从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其中包括对事件的不同的、多样的解释。他们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进一步继续讲述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说发生了什么。

    同时,他们也更愿意探讨他们在事件发生时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种情绪。这是因为,自知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复杂性,他们不强求绝对的真实,或者一个简单、普适的真理。因为那并不存在。

    2.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

    1) 360度反馈

    为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准确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伴侣,朋友,亲人,同事……为此,你可以在网上做一份匿名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调查问卷的编写和发放可能会是一个小障碍,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小游戏来达到这个目的:

    只需要短短几步,就可以生成一张图片,发到朋友圈,收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因为对自己的评价是匿名的,所以得到的答案会相对真实客观。

    另外小游戏里会尽量引导他人对自己给出有积极意义的用词,这是因为找到自己的优势是开启积极行动的第一步,当认清自己的优点,建立了恰如其分的自尊后,也会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不足。

    2.)“对”的反馈

    虽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外界反馈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寻求“对”的反馈。在选择对象时,我们要避免两种人:无爱的批评者和无批评的爱人。

    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老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所以对我们提高自我的认识没有帮助。

    前面提到的小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也规避了这个问题。

    3.)“晚餐桌上的真相”

    这是一个需要充足的勇气的方法,但同时也有望给你的自我认识带来质的提升,并改变你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你需要邀请一个密友以及一个家庭成员或人生导师共进晚餐。用餐时,你要请他们说出一个你让他们最为恼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过的某件事,你的某个特质,等等。当然,在那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带有攻击性的回应,而是真诚地倾听。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难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气,就有机会收获同等的成长。该方法的提出者Josh Misner教授表示,“和一个人一同剥开面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饭是亲密的行为,其中蕴含了对对方的信任。因此,这样的对话适合在桌席间展开,晚饭为最佳。


    自我觉察是一件需要做一辈子的事

    我们每一个阶段需要通过觉察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觉察到自己不同情境下的状态的不同时,识别哪些状态是让自己舒服的,哪些是需要耗费能量去伪装的,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环境,最喜欢做的事。要相信人格是流动的,所以即使现在的你觉察到一些复杂的部分,让自己不满意的部分,不用慌张,不要轻易给自己打标签,觉察到已经是一件很棒的事了。觉察之后下一步是学习如何去接纳,学习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喜欢的部分,然后再考虑是否要去完善它。

    美国对冲基金教父瑞·达利欧新书《原则》的核心思想: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当然也包括了自我认知能力的进化。

    傅盛在解读这个思想的时候,提出“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面看待一切事物,包括自己。”

    他把人想象成一台机器,人,既是机器的使用者,也是机器的设计者,那么应该怎样去设计这台机器呢?

    傅盛总结了五个步骤:

    第一,选择目标。你的目标可以有不止一个。

    第二,看看你距离目标有什么障碍,有什么问题。

    第三,诊断。你要发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四,设计一个计划去解决问题。

    第五,去做。

    这就是说,当我们在为自己设定目标时,要清楚与目标的距离和路上的障碍,这其实说的就是自我认知。

    一旦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就要将目标拆解,先去努力达成那个踮踮脚就能实现的目标,为此你要有一个计划和步骤,一步步地去实施,这时你便开始了你的完成之旅,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完美。

    最后附上我现在收集到的闪光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认识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pm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