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是唐代开始使用的,它的出处是《新修本草》。当时它的名字不叫蒲公英,就叫地丁。这个草本植物有一个粗而很长的主根,在初生的时候,它的基生叶铺在地上的,就好像一个钉子钉在地上,所以就叫做地丁。后来到了明清时代,又有了下面要学的紫花地丁。因为蒲公英的花是黄的,所以就把它叫做黄花地丁。蒲公英是它的植物名,现在以此植物名为正名了。
蒲公英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主要是用于疮痈,内痈外痈都能够治。治疗外痈也可以外用,尤其是新鲜的捣绒以后,敷在疮痈的局部,能够促进疮痈的消退。对于内痈,不管是肺痈、肠痈,都能够使用,这是它对于疮痈的广泛性。但是历来又强调它在治疗乳痈方面作用相对比较明显而多用,所以不少的本草把它称为乳痈要药。下面的文献摘要《新修本草》、《本草备要》,首先都言其治疗乳痈。现代研究表明,它能够明显地疏通乳腺管,所以除了乳痈多用以外,乳腺的其他疾病也常常配伍使用。
另外,它的利尿功效其实就是清利湿热,一般来说利尿多是用于退肿,清利湿热多用于下焦湿热证,蒲公英可以治疗下焦的湿热淋证、湿热黄疸,并非利尿退肿药。
接下来要补充一点,就是在近年的临床当中,蒲公英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但把它作为一个清热解毒消痈的药物使用,而且还把它作为清热泻火药或解表药,包括治疗感冒,尤其是风热感冒,作为发散风热的药物使用。把它作为清热泻火药用于治疗温病气分证,以及脏腑热证,肺热证、肝热证、胃热证都可以使用。中药往往是临床大量地用了以后,然后总结出新的功效,所以蒲公英在清热泻火方面有待于总结。但在临床上完全可以使用。在书上使用注意当中,谈到了用量大的时候它可能有滑肠的作用,能够产生缓泻。这里指的量大一般都要超过30 克,尤其是新鲜的时候更明显,主要是蒲公英能够增强胃肠的运动,肠蠕动增强了,就容易排便。在南亚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蒲公英作为健胃药,其实也是增强了胃肠的运动。
蒲公英虽然是清热药,但不容易伤胃。关于它的味,性能里面写的是苦、甘,苦主要表示它有清热的作用,其实蒲公英本身一点不苦,是一个纯粹的性能,它在一些地区还作为野菜,就像菠菜一样,煮汤或者是拌来吃。因为它的味道比较纯正,它可以作为野菜,所以甘是滋味。
如果热邪重,大便秘结,那么就像前面讲的牛蒡子一样,通过大剂量服用,有利于大便通畅,也有利于热邪的治疗。所以这个缓泻即可能是一个不良反应,对于大便本身溏泄的,重用了可能就加重,但是对于大便秘结的,就可能成为一个治疗作用。
紫花地丁
是堇菜科的小草本植物。它的主根也比较粗比较长,所以也叫地丁,因它开的花是紫色的而得名。有一些方剂里面写二地丁,就是紫花地丁和黄花地丁同用。
紫花地丁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主要也是用于疮痈。现在功效中也给它加了一个消痈散结,这和前面提到的连翘是一样的。紫花地丁主要是用来治疗疮痈,不管内痈、外痈,内服或者外敷,都是广泛使用的。但是在众多的疮痈当中,前人认为紫花地丁对于疔疮的疗效比较明显。所以在教科书上,应用第一条就强调用于疔疮及乳痈、肠痈这样的一些疮痈。当然,还包括体表多种多样的疮痈。
疔疮是疮痈当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情况,它主要长在颜面部,或手指这样的一些部位,它的头部比较小,有的就像绿豆或者豌豆大小,肿痛发硬,但是根很深,好像一个钉子钉在皮肉里面,所以把它叫做疔疮。疔疮个头不大,范围很小,由于它的根很深,如果不注意的时候用手去掐,尤其是在面部,容易走黄产生败血证,很严重。长在面部的疔疮,就要避免去挤压。紫花地丁长于治疗疔疮,应该是相对的,还要配伍蒲公英、连翘、金银花,或者后面要讲的很多药。
现在它也用于咽喉肿痛、痢疾、肝热目疾和外感热病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