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有灿烂之时,长空有晦暗之期,斗转星移,亘古有律,历史的兴亡衰替如云烟过眼,疏落的星子几点,掩映出宇宙的深邃瑰奇。
如果把某个王朝或历史时期比作浩荡的苍穹,那在其上闪烁的,就是无数以人为名的繁星,只不过以《万历十五年》的观点来观瞻整个大明王朝这片苍穹,天是暗的,星是淡的,从某处极不起眼的光束,能窥破那无生机的急速旋转的天空将黑下去的事实,那抹微弱的光,是1587年的几个人和一些事。
作者黄仁宇所采用的方法,是用人物传记的形式,以点带面,以一子观整个棋局,从不同的方面阐明在万历十五年的某个人是什么状态,为什么是这样的,说明了什么,又因他所选的人物身份特殊——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他们或是跟中枢有最密切的关系,或是时代的缩影,他们的经历是与政治制度和大背景分不开的,所以更多的,是引出了大时代的困窘和问题。个人与时代,穹庐与繁星,需用“望远镜”看,用数十年数百年的尺度去衡量,方能扼其机要关节,发现症结所在,这就是作者强调的“大历史观”。
关于大明王朝,作者总是很亲切地称之为“我们这个大帝国”,就像梅长苏慨叹“我们这个皇帝”一样,他太熟悉太透彻地了解它了。到万历十五年的时候,距开朝已二百多年,各项制度成熟而彻底,又禁锢而死板,文官集团用道德规范从上到下约束一切,官员阴奉阳违已成套路,有效的财政、法治制度缺席,主体重农重稳定而效率低下社会发展缓慢,种种种种,让挣扎在其中的人呼吸滞重,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高无上的万历皇帝,只是“活着的祖宗”,是伦理和礼仪的最高代表,个人性格与经历加上道德的束缚,让他只能用消极对抗的方式当一个最尊贵的“囚徒”,作者对他有很多的同情和感叹,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他那个皇帝实在是“憋屈”,远不如现在一个普通人的自由权利来得爽利。一人之下的首辅们,张居正、申时行,还有官员的道德模范海瑞、妥协的成功者戚继光,都是构成大帝国运转神经的重要分子,可他们都是暴风眼中残缺制度的牺牲品,真正的抱负不得完全施展,微妙地调节着官僚阶层的“阴与阳”,从他们而知大明帝国上层统治思想和方式的不足,以致“上下否隔,中外暌违”,成“潜水艇三明治”式的奇特社会结构。一个奋力挣扎的思想家,李贽,特立独行地追求自由却内心纠结,他是那个时代文人思想矛盾爆发的集中体现,对于只有一次的人生,谁不是在拼命探求答案?可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身败兼名裂”,个人之失,时代之势,那是注定的大败局。
所以,这本书自称是“大失败的总记录”。可它还是有着浓浓的人情味的,某些写法会让人想起《明朝那些事儿》,一个个的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生命的大底色是悲凉的,个人的生存和博力挣脱束缚的努力却是那样鲜明,隔着重重时光审视,他们是被略去细枝末节的星辰,成了堑刻在历史背景里的注脚,标示着朗朗皓空的繁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