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觅小舟
成人,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词汇。撇开“成年人”这个义项,成人的内涵依然丰富,也正因为内涵丰富,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与教育中,因之产生诸多误解。比如,我之谓“成人”是指“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而不是品性如何如何的人。一人一品,千人千性,哪怕是周处,我们都没有资格对其品头论足。但是,如果他“给别人添麻烦”了,他就理应受到别人的责备。所以,对于一个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我们理应从其行为角度考察其“成人”与否。一个品性无亏的人可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未必“成人”,因为他可能就时时给别人添麻烦。比如《红楼梦》里的贾政,一定是封建时代的品行端方的正派人,但是,他却不“成人”。为什么这么讲?他为官一方,治术无能,驭下不严,给当地老百姓带来诸多麻烦甚至灾难,你说,他“成人”吗?他可以算是一介成人皮囊的巨婴。
我们的教育不要将孩子向贤人、圣人的高度拔,我们的拔苗助长的案例够多了,不需要再有所添加了。如果只从“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角度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成人”的话,我们的思路会更宽,我们的收获会更加出其不意。假期来了,学期继续,“成人”一如既往。
身体“成人”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物质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如果我们的身体过于羸弱,或者过于脆弱,或者总是小病小灾,这就是要给亲人添麻烦,何尝不是给别人包括医生、老师添麻烦呢!比如说,课上得好好的,你头疼脑热了,是不是老师得放下手中的工作,照顾你?这是不是给老师添麻烦?师范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日本教育,当日本小孩在学校里因为运动等原因受了伤,家长赶到学校,第一个做的就是向老师鞠躬道歉:“抱歉,给老师添麻烦了。”无论日本军国主义是多么无赖,但是日本国民这种表现就是一种“成人”的表现。
锻炼身体,将身体养得棒棒的,是不是很重要?这是“成人”之基呀。各位,“成人”难吗?不难。“成人”不是口号,不是纯粹的内省,不是道德文章,而是行为,是看得见地,从小事做起。
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强壮的不生病的身体,而且是善运动,好劳动的生命体。其实,一个人呱呱坠地,只要生活作息没问题,一般都会强强壮壮的,而且不容易生病。但这还不够,还得好运动、多运动、善运动。这是确保和延长健康保质期的大事。我本人就被不运动害惨了。我现在也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条件进行运动,走路,跳绳,打羽毛球,舞龙……
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革啥命啊?这里也别将革命看成流血断头。劳动,也是革命。革懒虫的命啊。《小学生守则》一直强调小学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无论是家务劳动、田间劳动,还是街头劳动,只要是你的小胳膊小腿吃得消的,都应该多做,并做好。这何止是不给别人添麻烦,而且更是帮助别人,让别人少麻烦。这就比“成人”更厉害了。
本领“成人”
我们的身边肯定都有“啃老族”,他们中间就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养活自己的本领,他们在理应独立生活的时候,依然依赖着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母,这种依赖,给日渐老去的亲人带来身体上、精神上无穷的负担,这已经不是“麻烦”二字所能概括。他们可能已经大学毕业,但就是没“成人”,二十多年的成长,最后长成一介寄生虫,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婴”。
我们的孩子可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为了不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引导他们从小开始学习真知识,锻炼真能力,掌握真本领。三“真”,至关重要。因为大学生巨婴们未必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但是他们的知识都是死知识、能力都是伪能力,比如考试能力、比如做选择题的能力、比如寻章摘句填空的能力……算是俅啊!总之学了十多年,就是没有真本领。你想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巨婴吗?在我执教的班级里,我依稀看到一些孩子长大必是巨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的话。
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离开学校后的生存。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再不能本末倒置了。随便科普一下,著名语文名家潘新和讲:“应尽可能地淡化语文智能测评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尤其在平时的作业和一般的考试中,即使是学期、学年考试,也不要将语文智能水平看得太重。”就是说,不要将卷面成绩看得太重。考得好,没有什么可得意,看看孩子的实力值不值这个分数,再得意不迟;考得差,也没有什么值得气馁,先看看孩子的实力,如果就值这个分数,就心平气和;如果觉得实力比分数还高,那就偷偷地乐。语文素养差,分数再高,也走不远,到中学甚至不用到中学就会栽跟头;语文素养好,分数再差也莫急,假以时日,到高年级,到中学,优势一显,分数就蹭蹭上去了。
我们要让孩子看得到我们的帮助,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自觉自力地学习、锻炼。我的语文教学,从来不想将课堂打磨得美轮美奂——西施再美,学生不买账还不跟嫘祖一样妍媸!我要的是,在离开老师之后,学生还能自觉且自力地独立学习。学生能够不麻烦别人地独立学习,本身就是“成人”。若要帮助学生实现自力学习,这不仅仅是习惯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也至为关键。内容要明确且独立完整,方法要简便易行。这简便易行的方法,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每一次都会是新鲜的、不枯燥的。比如视频故事,每天的故事内容都不雷同,且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这种学习,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就“成长好声音”之举措,家长支持与不支持,完全是天壤之别。
精神“成人”
北大校训:“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这就是精神“成人”的内核。它不像我们普通学校草就校训,什么“立德”啊,“厚德”啊,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让学生怎么做呢!
在大学生啃老族中,我了解到有部分是对社会有恐惧,不敢走向社会;有依赖性太大,根本不敢独立谋事或做事,就只好宅家,“专业”啃老了。这些孩子自小上学有接送,书包有人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上个大学都要人送。九月份大学校门内外,更多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甚至上大学期间有全程校外租房陪读的。这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单单忽略了啃老族和巨婴就在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中诞生和壮大。
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我们可以将石头挪到孩子的脚下,让他自己去登攀。无论学习、劳动、休闲娱乐、出门参观,完全应该让孩子学着一步步地自己组织,自己准备,自己操作。家长打打下手,帮帮忙。不要害怕孩子失败。在考试场上,失败永远是失败之母;而在这时,失败就是成功之母。我们小时候喜欢玩拆装小发动机的游戏,总是一拆就装不上,但总是乐此不疲。但这时,如果家长来呵斥一下,一般就偃旗息鼓了,除非有法布尔不懈的韧性,这是极为难得的。我们可以从让孩子自主制定假期学习休闲计划着手,培养他的自力学习能力。注意,必须是学习休闲计划,不能只有学习,让他们看不到希望。
心理“成人”
现在心理疾患的孩子比较多,心理疾患比较复杂。一个人有两套神经系统,一套由大脑控制,比如双手敲击键盘,我大脑要它开始它就开始,要它停它就停。另一套是全自动的,比如心脏的跳动、胃子的蠕动,全归它管,它叫植物神经系统。这两套神经系统的受损与病变,都会导致人体或躯体或精神的失常。
可能医学界至今对此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可能每一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活泼的,不可能摊上心理疾患。如果这样想,可能心理疾患就已经在不远处狞笑了。
乌云压城,雨水尚未落下时就关窗,损失会最小。这就是未雨绸缪。对付心理疾患最好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自由的、自律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长们都很年轻,说起来头头是道,个个知道。但是,真正做起来,就举动失措。吃喝玩乐,家长砸锅卖铁都充分满足;提及学习,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期望过高。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班就有这样的现象,甚至必得想方设法让我老师知道,他家长在这么做。比如,有孩子明明智力不差,但就是不学习,软硬兼施到无计可施。作业不做,考试近乎零分,家长不闻不问;孩子打骂欺负别的孩子,家长视若无睹;孩子偶尔被人欺负了,大张旗鼓兴师问罪。这样的孩子不但本领不“成人”,心理也终难“成人”。甚至心理已经不健康了,“巨婴”说我又有伙伴了。
希望在家长的科学引导下,孩子们能渡过一个充实的假期,九月收获一个更“成人”的好孩子。
2022.06.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