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经历对性格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你是否曾因为刚踏出去的那只脚,和随之而来的摔门声而感到害怕?即使只是听到了摔门的声音,你是否会压抑自我情绪的表露?比如极度悲伤之时,却淡然无波。
关于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说实话,刚刚在打下这些字的时候,我才去简单地百度了一下,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意思?即使这个词已经随处可见,我也多次使用,但我仍不能很好地解释清楚。
“原生家庭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种家庭里面的生活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效仿对象,家人互动时的关系等等,都会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至于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这其中,我最想理解和讨论的是关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家庭教育”。当用上了“原生家庭”这个词之后,再来谈教育这个话题,似乎就变得非常科学和考究了,似乎加上原生家庭之后,这个论点无论怎么讨论,都被科学量化和学术化了,带上批判性和些许原罪。我觉得关于这个论题,可以把它世俗化和范例化。
大多数人都有过原生家庭的经历,或者还在其中。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保留着一点备爱创伤的影子(当然是对负面影响来说)。特别是长大成人之后,才能更加彻底地发现,这些影响是如此巨大,和悄无声息。
回到开头对于摔门声的恐惧上来说,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家里某个人发脾气了之后,大声呼号、愤怒地咒骂着,然后使尽全身的力气摔门而去……
还有可能是饭菜正要上桌,你老爹想聊聊关于你学习、玩手机、看电视、电脑、走路姿势(这些事情我偶尔在做,值得反省)……各种会让青春期的孩子瞬间发毛,然后饭也不想吃了,摔门冲进自己的房间,生闷气的事情。
还有更糟的,这种无论你年龄大小都难以解决的事——家暴。无论是何种形式,哪个年龄,什么场所,只要父母双方发生家暴,每一次摔打,每一声怒吼,满地的狼藉和碎屑,总是会在孩子的心里,画上一道又一道对婚姻和爱情潜意识里的害怕和失望。
当然,还有往后人生对这这种类似的声音,油然而生的恐惧。如果两个人的结合换来的是一地鸡毛和冰冷的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从而导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极端的敏感和冷血,这真的是一种折磨,对孩子是直接性的、难以避免的、彻底的折磨,他们会患得患失,喜怒无常,敏感孤单。
内心对某些事情总感到莫名的恐惧和害怕,我们总以为长大后,这种恐惧会消失,其实并没有,只是孩童时期被隐藏了起来的回忆,藏得太深了,以至于好像没有经历过一样,可实际上,是自己的大脑偏爱我们,怕我们难过,悄悄藏了起来,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候,它又会出来。
我高中有位好朋友,她曾对我说,她父亲抽烟喝酒赌博,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去打牌,经常在卧室抽烟,我朋友闻不了烟味,可她父亲就是不会改。她越长大越讨厌父亲,她父亲输了钱或者喝醉了酒,就会打骂她母亲,她在那个时候就下定决心不结婚,更不会嫁给像她父亲一样的男人,也不想成为像她母亲这样的女人。这位朋友这辈子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幸福,一直活得小心翼翼,让人心疼不已。
童年经历不仅影响到性格,也有可能影响到终身大事——婚姻,通常情况下,在童年里比较缺爱的女孩子,会因为别人的一两句承诺,做的一两件事备爱感动,就把自己托付给别人,婚后大多数都是不幸福的。
当然不仅仅只有原生家庭会影响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被影响着,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归来仍是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在爱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眼睛里都透着光。在批评和责备中长大的孩子,难免会自卑,敏感,胡思乱想……原生家庭对人性格的影响,有心的人能走出来,可是还有些人仍然在沦陷,希望我们都能被爱,被保护,被呵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