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就是结果,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始」就是开始、出发、现在所要做的的事;
那么以终为始就是以清楚明确的结果为目标,来决定现在要做的每一件事。
很多人常常忙了半天,问他为什要这样做?答不出所以然来。不知为谁而战?也不知为何而战?然后东做一点西做一点,没有一项做的好做的久,最后只好以无疾而终。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有一段很有趣的对白
爱丽丝:你可以告诉我,我该往哪里走吗?
猫说:这要看你的目的地是在哪里?
爱丽丝:我不在乎去哪里。
猫:那么走哪一条路都没有关系。
但凡一件事情没有终点,那么就很难找到我们的起点。
其实想一下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吧就已经开始接受以终为始的训练了,在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实行倒推原则去解题;
有很多时候数学题实在做不出来了,大家会习惯性的去看答案,然后根据答案进行倒推解题。
王烁在30天认知训练营给我们上了一次脑洞大开的课。
如果落入黑牢,你如何成功越狱?
想象你是被关在黑牢里面,这不是一般的牢房,是美国的监狱黑牢,独自禁闭。监狱建在岩石上,挖地道是根本不可能的,监狱戒备森严,趁乱逃走根本没有机会,就算是生病,送到监狱医院还没三分钟就被狱长派人推会牢房。
“死也要死在牢房里。”
没有人从这里逃出去过。
“不信你试试看。”狱长说,“机枪等着你。“
试试就试试。
从哪里开始呢?
但凡是想从哪里开始,越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件。
这事得从哪里结束开始想。
越狱就是要站在高墙之外。要站在高墙之外,那么你首先得爬过高墙,那么首先得需要警卫不朝你开枪。
那么什么时候警卫才不朝你开枪?在他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
什么时候他搞不清楚状况?晚上比白天更有可能,但光是在晚上还不行,监狱有探照灯。最好得是在风雪交加的晚上。光看不清还不太保险,最好看到你的时候你穿着警卫制服。
这个时候你需要警卫制服。
怎样才能获得警卫制服?你得制服警卫
怎么样才能制服警卫?你得有把枪。
怎么样才能有把枪?你得有个内应。
可是关在黑牢里,哪里来的内应?
··········
所有的这些思路都是从目标回溯过程,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解决很多问题的一个思路。
这两年除了做教学之外,很多时候也在做市场,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招生?去哪里招生?
老大说:哪里有生去哪招?
一句话直戳重点。
做教学做产品产品也是一样,对于新手老师来说,在开始上课备课之前,静静地拿起书开始看本节课我要复习哪部分内容,要讲解多少新单词和新的语法点。
当你再继续问下去的时候:还有吗?
有啊,就是让孩子练习听写,读对话呀!
还有吗?
貌似没有了吧!?该复习的也复习了,该讲解的也讲解了,这节课已经讲解的很多了,再讲怕孩子接受不了吧。
这些问题也是我起初思考的模型,但是随着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意识到只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
每一次上课不应该是着手于怎么开始,而是应该想着如何去结束。
这堂课结束之后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之后还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除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之还可以带来什么?除了语言本身之外孩子们还可以学到什么?一直问课堂上我可以做些什么?课后我又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
目标,标准设置的不一样,那么过程的路径选择必然是不一样的。
低标准要求和高标准的要求所带来的效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同样是读一本书,一种是以读完为准,一个月读了10多本,当被问及学了什么的时候确答不上来。一种是一本书读了很多遍结合自身所要去掌握的一门技能去实践。两种不同的标准所带来的成长率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当把标准设到100分时,别人的标准却设到了200分,甚至是更高,一年后即便是设置200分的小伙伴只做到了180,这也比你最好的100分还要高出80分呢。
你努力的天花板却只是别人的一个起点而已。
做英语老师的一定会被周边的朋友的问道:你是怎么学英语的呢?
我们会说通过阅读、歌曲、电影、BBC、写作、模仿跟读等等一系列的方法。
但是再追问下去:你是怎么告诉你的学生去学习英语的呢?自己知道这些方法去学习英语,为什么却低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呢?
在自己身上可以有这样的标准,为什么到了学生那里却执行的是另外一个标准?
你可能会说:孩子可能做不了这个,做不了那个!
如此低标准的要求最后孩子努力的天花板也只能是别人的一个起点。
你能够接受三个月之后你的英语还是今天的这个样子吗?你能够接受一年以后你的成长还是现在的你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不能够接受三个月或者是一年以后这样的自己。
但是你能够接受你自己所教的孩子三个月之后的英语还是今天的这个样子吗?你能够接受一年之后孩子的成长停滞不前吗?
我相信你也接受不了。
高标准去做即便没有做到最好,但是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放到我们教学的整体教研上也是这样一直要求自己。
不仅高标准,大家还要统一这个大目标,如果不统一,最后也只能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的啪啪打脸,三个月后一年后真的还是老样子。
最后只感叹:我什么都做对了,最后却不知道怎么就这样“死”掉了。
苏联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组漫画
三个工人一起种树,其中第一个人挖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放树苗,第三人往坑里填泥土。有一天第二个工人没来上班,第一个工人照样挖坑,第三个工人照样往没有树苗的坑里填泥土
你说挖坑填土的人有错吗?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执行力超强。
这就如同我们设置了高标准的目标,我们的终点也有了,但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定会到达彼岸吗?
这个中间还有目标的统一性:
不仅你这样做,其他人也这样做;
不仅我们这样做,孩子也这样做;
不仅孩子这样做,家长也这样做;
打造学校、孩子和家长的统一性,我相信这样会走的更快走的更远。
以终为始,达到目标之后就算是到了我们的终点吗?
看一下这个句型········
等我有了钱,我就天天········
等我退休后,我就安排········
是不是很熟悉,可能对于成长型的你并没有了这个概念,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找到自己曾经的些许印记。
在农村经常会听到大人这样说:
···现在孩子还小,等上了幼儿园就好了,幼儿园那么闹心;等上了小学就好,小学作业也不少;等上了初中就好了,初中很叛逆;等上了高中就好了,高中压力很大,等上了大学就好了,上了大学又盼望着等有了工作就好了,工作完等结婚了就好了,结完婚等生了孩子就好了···
等生了孩子之后又陷入一个死循环···等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
这些都终点式思维,漫长的岁月里在我们的基因深处根植了一个东西————一劳永逸。
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想一下子解决掉,希望快点完事,快一点看到结果,然后就能去我们臆想出来的世界了。
但是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积累。
然而很多人都会为自己的缺乏耐心找一个似乎站得住脚的借口: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喜欢,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到我做到那件我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
做不到那个当下自己喜欢的事,几乎是所有人的常态。
想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未来,我们的最优选择唯有关注成长。
然而成长路上又不是一马平川,一定是困难重重。
用心智时刻告诉自己,觉得困难的阶段不过是必经之路。
在耐心积累的过程中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就像现在的我们所以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还会经常更新修复bug.
耐心接受不完美自己的同时更要接受那个低效率的自己。
用以终为始的思路去破解一个又一个的终点式思维,建立里程碑式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