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读史让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历史老师说:“史其实就是前人生活的记录。”简单点来说就是日记一类的东西,只不过比日记更概括,并且由后代史官编撰而成,可以说史书就是前人以亲身经历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是为了帮助后来者遇到同样的情况时,避免重蹈覆辙,或是指出一条明路,,这才是文明一路上磕磕碰碰却能不停进步的原因,所以培根认为读史使明智,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一看上《明朝那些事儿》就被它深深迷住了,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所以不像别的史书那样死板枯燥、趋利避害,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而是笔调诙谐、重视事实,并且会有跟着读者一起推理的情节,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受益无穷,并且更激起读者的兴趣,一步一步读完整个明史。我才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1、2、3,这三本书里共出现了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镗和朱厚照这十位皇帝,这十位皇帝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所处的时期也因此不同,不要以为当了皇帝,就是幸福一生了,皇帝绝不是什么好差事,除了昏君之外,其他皇帝都必须兢兢业业,起早贪黑,才能批阅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份奏折,稍微偷个懒,就会被百官骂,甚至连私生活都会被干扰,比如朱见深。当了皇帝就真的是孤家寡人了,你要跟所有人斗,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像朱元璋杀掉百官,朱棣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争皇位,朱高熙一直想夺朱高炽和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镇和朱祁钰来来回回为皇位勾心斗角.…
可见任何有诱惑性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所有人都会为之疯狂而不择手段,兄弟反目、朋友成仇,都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要想避免惨剧,就只能远离这些东西,然而这些东西比毒品还强烈,只要碰过一次,就会上瘾,失去理智。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钱和权,人的天性就是积累更多的财富,在官位上爬得更高,当人不满足现状时,大部分人也许只发发牢骚,但总有些人,被冲昏了头脑,开始贪污,甚至造反,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败在这权利之上,像和珅啊,袁世凯啊,李世民啊,外国的也有,那就是拿破仑。关于权利的斗争真是数不胜数,如果每个人都安分守己,理性的看待权和钱,那距离大同社会也就不远了。但人人都说大同社会只是个理想上的社会,上述的假设也只能存在于理想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