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看到公众号“践行的兔子”写了一篇关于“拆书帮”的文章,他说自己参加了邯郸的拆书帮,而且积极参与分舵的建设,对他的改变非常大,读书的效率也比以前大大提升。鉴于此,是在兴奋异常,想要去了解一下这个拆书帮是个什么鬼?
问了“践行的兔子”战友后,他推荐了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我问他是否有电子版,他答应我说晚上给我发一份,结果我苦等了两天也没等上。今天自己在网上搜了一下,挺短的,3章内容,很快读完了。读完之后,非常想去参加南京的拆书帮活动。
拆书法
拆书,顾名思义,就是把书拆了,拆书帮,就是一群人都在拆书。拆书,拆的不是书,而是书中的内容。不以理解全文为目标,只为把书中一点拿到实际中运用;不求背诵全文,复述内容,只为把知识真的能够运用起来;无论如何,只有一句话,实际应用。拆解书中的一个场景,然后用在我们自身的实际场景上,这一本书就价值千金;如果能够拆解出两个三个运用场景,那简直价值百万。
像刘一秒等培训大师,动辄几万的演讲培训、领导力培训、智慧管理培训,这样的讲师都是拆书的高手。为什么29元的一本管理书,在我们的手中永远无法发挥出效果?然而在经由培训师讲解一番后,会觉得付给他3万是物超所值?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
图书+I=培训。
这个可以看出,图书和培训的差别就在于这个I。这个I是什么?是体验、是思考、是应用、是反馈、是体验。而我们自己读书是不会有这样的思考的。
读书困难吗?
其原因在于,这些老板、我们都不会去读书,那么读书到底为什么这么困难?
一个是没有时间读——压力与学习的矛盾,没有多余的生存余力去读书;一个是看不懂、记不住——搞错了学习主体;一个是看不下去——不明学习目的。
没有时间读,生存耗尽了我们所有的力气,实在难提起力气去翻开一本书,阅读一本书,压力越大,工作越忙,越没有时间读书;
看不懂书也记不住书,往往是读完了这一页,转眼就忘了到底读过了什么书,这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搞错了学习主体,我们即使把文章通篇背下来,又如何?阅读不是目的,改变才是,应用才是,只有能对自己产生实际应用和改变的读书才有意义。
看不下去,多少次打开一本书,没有看完就丢到了一边,再也没有打开过,这是因为我们不明学习目的是什么?
在拆书帮的理解里,书不一定非得通读全文,因为我们承认学习,只需要运用就好了。就像大部分人要学习使用电脑,不应该从汇编语言或C语言学起,也不应该从五笔学起,而是从实用目的开始了解——想跟人交流,就学怎么发邮件、聊QQ;想写个文稿,就学拼音输入法和Word排版。
甚至,你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举个例子吧,《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医生惊讶地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福尔摩斯解释道,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有用知识的位置,“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着太阳转,就算我们是在围着月亮转,对我或我的工作也不会有半个子儿的影响。”
读书的目的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包括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有相当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这是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在于,从来没有一点能够说明,读的越多,用的越多。
而第三点,只要在你的生活工作上能用上一点,任何一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的就远超书架。
读书的方法
写到这里,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拆书帮的运用方法。
R(阅读原文片段)
A(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的思考
既然都已经看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也事一本书啊,当然也需要去实际运用一下。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片段化的读书,从中提炼出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案例去分析和解读,并且想想还有什么地方能够运用到的呢!
我想到的是,以后如果要给别人推荐书的话,就要用这种思维去推荐,说明一个场景,然后告诉别人我实际中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并且发生了什么改变。
这样想来,感觉以前似乎也用了很多这样的方法啊!但是,是这么用的还不够,毕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意识,且不能给别人方法。也有可能是我对拆书帮的理解还不太对,接下来会持续地践行这个方法,获得更多的实践反馈。争取能够好好地去拆解书。有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如果说那些培训大师在讲述自己的“理念”时,事实上只是拼凑了很多本管理学大咖书中的精华,并成为自己的,那么很多人成为写作方法也就清晰可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