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06-15

2017-06-15

作者: 多杰卓玛 | 来源:发表于2017-06-15 05:18 被阅读0次

    十六行相

    部派佛教的修证理论。指观四谛之境时所产生的十六种行相。又称十六行、十六行观、十六行相观、十六圣行、十六谛、四谛十六行相。谓行者在观四谛时,内心于四谛各具四种行相以解了之。

    中文名

    十六行相

    类别

    佛教术语

    概述  听语音

    【十六行相】

    (梵s!od!as/a^ka^ra^h!,巴sol!asaha^kara,藏rnam-pa bcu-drug)

    (1)苦谛四相︰{1}非常(anitya),观一切法为因缘所生,念念有生灭,无恒存性,故非常。{2}苦(duh!kha),有逼迫性故苦。{3}空(s/u^nya),假存在故空。{4}非我(an-atmam),无唯一之本体,即无实体性故非我。

    (2)集谛四相︰{1}因(hetu),观一切惑业为生苦果之因故。{2}业(samudaya),招集苦果而令现故。{3}生(prabhava),使苦果相续不绝故。{4}缘(pratyaya),为苦果之助缘故。

    (3)灭谛四相︰{1}灭(nirodha),观灭谛为尽五蕴系缚之真理故。{2}静(s/a^nta),无烦恼之扰乱故。{3}妙(pran!I^ta),超越三众而无一切过患故。{4}离(nih!saran!a),脱离诸厄难故。

    (4)道谛四相︰{1}道(ma^rga),观道谛为入灭之道故。{2}如(nya^ya),契于正理故。{3}行(pratipad),行趣涅盘故。{4}出(nair-ya^n!ika),永超生死故。

    依《俱舍论》卷二十六所载,对这十六行相的意义,古人曾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说。其文云(大正29·137a)︰

    ‘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牵引义故因,出现义故集,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缘。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胜义善故妙,极安稳故离。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盘宫故行,弃舍一切有故出。’

    十六行相之实体  听语音

    关于十六行相之实体,《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有余师说︰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名实俱四,缘余三谛,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

    依《俱舍论》卷二十六所载,这十六行相的修习,各具对治作用。其文云(大正29·137b)︰

    ‘为治常、乐、我所、我见,故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见,故修因、集、生、缘行相。为治解脱是无见,故修灭行相。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为治静虑及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见,故修道、如、行、出行相。’

    [参考资料]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成唯识论》卷九;《解脱道论》卷十一;《坐禅三昧经》卷下;《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卷下;《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四;《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五~卷十一、卷七十九、卷一八八、卷一八九;《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阿毗昙心论》卷二、卷三;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第二编。

    大毗婆沙论七十九卷九页云:有十六行相,缘四圣谛起。谓缘苦谛,有四行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缘集谛有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缘灭谛有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缘道谛有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问:十六行相,名有十六;实体有几?有作是说:名有十六,实体有七。谓缘苦谛四种行相,名有四种实体亦四。缘余三谛各四行相,名虽有四;实体唯一。问:何故缘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种,实体亦四;缘余三谛,而不尔耶?答:缘苦行相,是四颠倒近对治故;如四颠倒,名体各四。缘余三谛所起行相,非四颠倒近对治故;名虽有四;实体唯一。评曰:应作是说:十六行相,名与实体,俱有十六。如名、与体;名施设、体施设,名异相、体异相,名异性、体异性,名差别、体差别,名建立、体建立,名觉了、体觉了,应知亦尔。

    其他相关  听语音

    二解 俱舍论二十六卷九页云:十六行相,实事有几?何谓行相?能行所行。颂曰:行相实十六。此体唯是慧。能行、有所缘。所行、诸有法。论曰:有余师说: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名实俱四。缘余三谛,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谓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等现理故集。相续理故生。成办理故缘。譬如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又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牵引义故因。出现义故集。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缘。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胜义善故妙。极安隐故离。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盘宫故行。弃舍一切有故出。如是由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更为别释。生灭故非常。违圣心故苦。于此无我故空。自非我故非我。因集生缘,如经所释。谓五取蕴,以欲为根,以欲为集,以欲为类,以欲为生。唯此生声,应在后说。与论为异。此四体相,差别云何?由随位别,四欲有异。一、执现总我起总自体欲。二、执当总我起总后有欲。三、执当别我起别后有欲。四、执续生我起续生时欲。或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第一、于苦是初因故,说名为因。如种子于果。第二、于苦等招集故,说名为集。如芽等于果。第三、于苦为别缘故,说名为缘。如田等于果。谓由田水粪等力故,令果味势熟德别生。第四、于苦能近生故,说名为生。如华蕊于果。或如契经说:有二五二四爱行为四种欲。执现总我有五种异。一、执我现决定有。二、执我现如是有。三、执我现变异有。四、执我现有。五、执我现无。执当总我,亦有五异。一、执我当决定有。二、执我当如是有。三、执我当变异有。四、执我当有。五、执我当无。执当别我有四种异。一、执我当别有。二、执我当决定别有。三、执我当如是别有。四、执我当变异别有。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一、执我亦当有。二、执我亦当决定有。三、执我亦当如是有。四、执我亦当变异有。流转断故灭。众苦息故静。如说:苾刍!诸行皆苦。唯有涅盘,最为寂静。更无上故妙。不退转故离。如正道故道。如实转故如。定能趣故行。如说此道能至清净。余见必无至清净理。永离有故出。又为治常乐我所我见故,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见故;修因集生缘行相。为治解脱是无见故;修灭行相。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为治静虑及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见故;修道如行出行相。如是行相,以慧为体。

    四谛十六相行  听语音

    部派佛教的修证理论。指观四谛之境时所产生的十六种行相。又称十六行、十六行观、十六行相观、十六圣行、十六谛、四谛十六行相。谓行者在观四谛时,内心于四谛各具四种行相以解了之。

    苦谛四相

    {1}非常,观一切法为因缘所生,念念有生灭,无恒存性,故非常。

    {2}苦,有逼迫性故苦。

    {3}空,假存在故空。

    {4}非我,无唯一之本体,即无实体性故非我。

    集谛四相

    {1}因,观一切惑业为生苦果之因故。

    {2}业,招集苦果而令现故。

    {3}生,使苦果相续不绝故。

    {4}缘,为苦果之助缘故。

    灭谛四相

    {1}灭,观灭谛为尽五蕴系缚之真理故。

    {2}静,无烦恼之扰乱故。

    {3}妙,超越三众而无一切过患故。

    {4}离,脱离诸厄难故。

    道谛四相

    {1}道,观道谛为入灭之道故。

    {2}如,契于正理故。

    {3}行,行趣涅盘故。

    {4}出,永超生死故。

    《俱舍论》的解释

    (1)苦谛四相: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土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

    (2)集谛四相:牵引义故因,出现义故集,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缘。

    (3)灭谛四相: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胜义善故妙,极安稳故离。

    (4)道谛四相: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盘宫故行,弃舍一切有故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6-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cy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