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职场或生活中所说的话、我们在微信的头像和文字都反映了我们的武功高低、职业素质、生活痕迹和之前的一切积累。感觉,企业找员工或一个人找合作的人,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春日下午,周一,我要咨询sat备考的报班和考团之事。上企业官网看、上网查看印证和电话沟通,不知觉近三个多小时,也逐渐对这事怎么进行有了大概的方向。
最让我有体悟的是先后两位同一家公司体系下老师的诸多不同,使我对上面的有了深切体会。
先接触的,是这家公司的一个分支,所谓的工作室,专做小班和一对一。还算得体的介绍和不出意料的销售。可我也曾经是多年的资深销售,稍一试探,我大概有数。互加微信时,一度,我曾以为自己老眼昏花,输错了号码。出来的头像和那文字,感觉跟教育或老师这个行业没有一丁点儿关系。我揉揉眼,仔细看,没有错啊!之后加了,但感觉。。。
想起,三月在新竹的Sat考试那天,一个女孩从考场出来,原来她考证上的照片是那种大头照,一边多了一只耳朵,头上还有两个角支愣出来。可爱是挺可爱的,但考场工作人员认为照片和她本人想去甚远!大老远的跨境来了,却不能参加考试。AMY后来知道了,不温不火地说,“她本人的认知有问题,考试是严肃的事,怎么能用这种照片?报考说明上,要求写得很清楚的。”
再说后面接触的,是这家公司一个分部的老师。没打算聊太多,却沟通很多。越聊越觉得这位老师靠谱,有经验,认知客观,处理事情成熟体贴。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之前的盲点,更觉一切的一切,最终还是孩子真正的成长。要是能早点认识这位老师就好了,也许会少点弯路。这家公司竟然有这种珍宝般的员工!互加了微信,与前者迥然不同。头像是温馨的工作学习区,名字简短,是企业标识加她很有亲和感的称呼,还反映出她的姓,所以可以想象:学生或家长可以叫她某老师,或者直接就是亲切称呼,得体好记。
前者,给你感觉,这件事好解决,唯名师和钱可破;后者,使我感到,八月考到一个理想有效分数并非易事,我们要慎重对待,不可轻敌。事实是,我们的“恐惧”将驱动我们的进步。
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说什么,能说出什么,这些都反映了我们之前的一切积累和认知。我们是自己的产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