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华兰想讨盛老太太开心,想为明兰寻一门好亲事时,王大娘子赶紧拉住华兰,让她不要多事:
“明丫头的亲事,老太太早有主意了,就是那个白石潭贺家的孙子,哦,好像还有你姑姑家的表弟和大伯母娘家的哥儿。”
当华兰听到王大娘子列出的三个候选人,有些发愣,还感慨的说:老太太这是怎么了?她早年不是只看读书人顺眼么,姑姑和大伯母娘家可都是商贾人家呀?
而且,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商人是排在最后的。出身高贵的盛老太太难道不疼爱明兰,所以,要在商贾人家为她寻一位夫婿?
找婆家这件事,林姨娘曾吐槽过盛老太太只钟情于“耕读之家”
盛老太太受林姨娘母亲的嘱托,曾照顾过林姨娘一段时间。
林姨娘到了出嫁的年纪,盛老太太还为她备了嫁妆,并且,积极的为她找婆家。
不过,林姨娘对盛老太太给找的婆家不满意,还和盛紘玩起了地下情。
而且,她如愿进了盛府做妾后,还和自己的女儿墨兰吐槽盛老太太:
老太太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样,老喜欢絮叨什么‘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当初给我找的都是些所谓的‘耕读之家’,她自己又固守清贫,如何给我置份体面的嫁妆?
在古代,“耕读之家”指既学读书,又学耕田。形容以勤苦恬淡、不慕名利的门风之家。
而且,如兰的老公文炎敬也是出于耕读之家。虽然,在原著中家境比较贫寒,却依旧有服侍的丫鬟。
而且,盛老太太也是在诗会上,偶遇了探花郎而下嫁。
甚至,夫妻反目,探花郎过世后,盛老太太宁愿违背父母的意思,也要为探花郎守节。
可见,对于读书人,盛老太太一直是情有独钟!
盛老太太为明兰选婆家时,竟然有三位候选人
古人婚嫁都比较早,所以,在女孩子懂事后,家人就会为她嫁人而做准备。
盛老太太抚养明兰后,也不例外。在明兰还未及笄时,就开始为她找婆家了。
原著中,盛老太太和明兰曾两次回到宥阳老家。而第一次回到宥阳时,虽然明面上是参加婚礼,并协助淑兰与孙秀才和离。
但是,暗地里却是为明兰寻找夫婿,并且一次性选了三位候选人:
第一候选人泰生
泰生姓胡,是盛大老太太女儿盛纭的儿子。
胡家虽然是庄户人家,但是,盛纭夫妻很会做生意,于是,胡家的财帛丰厚,泰生又是盛纭唯一的儿子。
所以,想把女儿嫁入胡家的人,都快把胡家的门槛踏烂了。
第二候选人李郁
李郁是盛大老太太儿媳妇李氏的娘家侄子,家中也是财帛丰厚。而且,李郁也是读书人。家中虽然有兄弟,却无适龄的表姐妹要嫁他。
所以,明兰嫁过去,不仅衣食无忧,也不怕李家人嫌弃她是庶出的。
第三候选人贺弘文
贺弘文是贺老太太的孙子,白石潭贺家的旁支。而且,家中有人在朝为官,哪怕贺弘文没有步入仕途,也是有依靠的。
在三个候选人中,贺弘文的身份明显要比泰生和李郁的身份高。就连华兰都疑惑的说:那贺家倒是不错,虽族中为官之人不多,官位又不高,但到底是大家族,不过,他们能瞧得上明兰?
三位候选人中,盛老太太最中意的人,为何第一个被淘汰?
泰生、贺弘文和李郁三个人中,盛老太太最中意的是泰生。而且,她曾对明兰夸过泰盛:
“真论起来,泰哥儿真是个好孩子,家里有钱财铺子,又没有兄弟来争!”
只可惜,在第一回合,泰生就被淘汰了——泰生和品兰是青梅竹马,而盛大老太太早就认定外孙泰生做孙女婿了。
于是,为了亲戚的和睦,盛老太太放弃了泰生,这位她最喜欢的孙女婿候选人。
泰生被淘汰后,就剩下李郁和贺弘文。
虽然贺弘文的身份要高一些,但是,盛老太太与贺老太太是手帕交,自然不会嫌弃明兰是庶出,而且,贺弘文若能与明兰成婚,对两位老太太来说,也算各取所需:
对于盛老太太来说,是为了明兰的幸福
即使明兰有嫡亲的兄弟,出嫁受气后,娘家也不好过多干预,如盛华兰女士。
而此时的盛紘是正四品的左佥都御史,长柏提了典籍,长姐华兰又嫁了忠勤伯府。
所以,庶女明兰嫁入盛家不算高攀。更何况盛老太太和明兰回宥阳时,已经明兰挤在王大娘子名下,算作山寨嫡女。
而且,有贺老太太和盛老太太的关系在,没有人敢轻瞧了明兰。更重要的一点是,贺弘文的人品贵重,定能与明兰琴瑟和鸣。
对于贺老太太来说,是为了贺弘文的前程
其实,在曹锦绣第一次出现在明兰面前时,贺老太太就曾敲打过贺母迎娶明兰的好处:
1、为了助力:贺老太爷已经到了快致仕的年纪,到时候贺老太爷夫妻定然会离开京城,所以要为贺弘文寻一门得力的岳家。
明兰的父兄均在为朝为官,家底富庶,虽然是庶女,模样性情是一等一的,在家又颇得父兄嫂子疼爱。
所以,贺弘文迎娶了明兰,盛家定然会对他有助力。
2、为了能力:明兰是盛老太太带大的,而盛老太太人品贵重,又能扶持庶子,让盛家兴旺。
所以,明兰也定能稳当的料理家务,照顾婆母,辅助夫婿!
最后,唯一个读书人李郁,连没有出场的机会,就成了炮灰。
“有情饮水饱”的盛老太太,到底被“读书人”伤的有多深?
盛老太太对明兰的好,让林姨娘和王大娘子都眼红。于是,明兰搬出寿安堂后,王大娘子派出了细作银杏,而林姨娘则是对墨兰吐槽盛老太太:
“自打明兰进了寿安堂,那老太婆也不再假模假式的扮清高了;把那小丫头宠的,啧啧,今日做新衣裳,明日打新首饰,翠宝斋的钗,琉璃阁的玉,瑞和祥的绸缎,什么茯苓燕窝肥鹅大鸭子跟不要钱似的往寿安堂里送!超出份例的自己掏银子,也全然不牵涉公帐,太太便说不出什么来。
盛老太太这样疼爱明兰,可是,她给明兰找的夫婿时,基本没有考虑读书人。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她被“读书人”伤得太深:
与她反目的丈夫探花郎
盛老太太不顾父母反对,带着巨额嫁妆低嫁探花郎后。虽然,夫妻恩爱几年。最后还是被妾室钻了空子。
最后夫妻反目,嫡子夭折,探花郎过世。这一切都伤得盛老太太太重,于是,她宁愿守寡,也不愿意再嫁。
只做面子工程的儿子盛紘
盛老太太守寡后,就将庶子盛紘记在自己的名下,为他求学娶妻。
可是,盛紘羽翼丰满后,他做了让盛老太太伤心的事情:
不顾礼数,与林姨娘珠胎暗结。甚至,为了林姨娘,要另立外室;
林姨娘进门后,盛紘更是给她金银店铺,让一个姨娘过得比正牌夫人还体面;
王大娘子对嫡母不请安问候,吃喝用度更是不闻不问,对此盛紘却是睁一只眼闭一眼;
而对于盛老太太,盛紘也只是在需要时,来报个道。于是,盛老太太说盛紘是“做丈夫平平,做儿子也不过尔尔。”
亲眼见证混不吝孙秀才“软饭硬吃”
对于淑兰的和离,盛大老太太曾对闺女盛纭说:
“自打那小畜生弄了外室,我就起了这个心意,这回你二婶带了你堂哥的一封信给县太爷,金陵更是她娘家,故旧遍地,我看那小畜生能翻出天去!”
可见,对于淑兰给孙秀才纳了十三四个妾室通房,孙母让淑兰三更睡五更起,盛老太太是早就知道的。
对于如此的“读书人”,盛老太太更是厌烦不已。
而探花郎、盛紘和孙秀才,更是让盛老太太看清楚了读书人的凉薄。所以,盛老太太改变了自己执着于读书人的想法。
就连孔嬷嬷见了盛老太太都说:那是你长进了,冤枉了半辈子,终于知道看人要看里头货,外边再花里胡哨也不如人品敦厚要紧!
编后语:盛老太太的一生,高傲而炙热。最后,她燃烧了爱情,更烫伤了自己。
最后,华兰出嫁时,明兰背诵的《桃夭》,让盛老太太惊醒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离谱,于是,她带着一抹伤悲的意味,似乎自言自语道:
“明儿可知,祖母年少时,最喜欢的却是那首《柏舟》,真是朝也背,晚也背,可现在想来,还不如《桃夭》的实在,女人这一辈子若真能如桃树般,明艳的开着桃花,顺当的结出累累桃果,才是真的福气。”
可见,女人的一辈子,要想幸福,就得自己活得通透。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有情饮水饱”。
因为,底层的人们,在为温饱奔波劳碌。而上层的人们,在为生活无痛呻吟。
可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面包还是比爱情,更加实在的。
您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