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近两年中考真题和期末试题,一模试题后感触最深的是三年前带初三的时候,交给学生的一些套路性的内容确实在答案中很少见到了。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会发现在“课程理念”这一栏目第一条就是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与高中核心素养相承袭,也充分说明了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变革。刘徽教授在《大概念教学》一书中用了一个词语叫做“范式层面”的变革,这源于库恩的理论,知网上这样解释“也就是某一些科学家集体围绕某一学科产生的理论、方法、观点来进行研究,这些理论、方法、观点是被这些参与者普遍接受的,所以也可称之为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为他们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在其指导下的这些研究形成一个学科系统,这些共同信念也就成了系统内的传统,还会为进一步的研究划定范围指明方向”(引用自知网),从这个词语我们也不难看出,现在我们所做的大概念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是用科学家的方式来重新观察世界,而这种更迭我们需要理清根本。刘徽教授说这是工业时代对工人和需求和信息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的一种转变,深以为然。教育的价值就是让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通过专家思维来连接起来。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就能看到,我们的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学生具有一种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来实现,这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提升,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固定的知识,而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概念教学就是要素养目标形成的过程,不管是单元整体教学还是合作学习还是项目化学习还是跨学科学习都是我们为实现素养目标的方法与路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改变教学习惯,激发创新热情,迎接挑战。
立足真实情境,优选阅读文章。真实性是素养的精髓,在当下社会,很多机械性的劳动已经被人工智能给取代,学生要想具备素养,就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能力,能够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而教育就要去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的能力,培养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回过头来看中考试题,2022年中招适应性测试和2022九年级教情学情调研卷的情境给出题老师很大的大启发,它正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021-2022现代文的测试立足与小说题材和议论文、说明文,在选材上议论文《谈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不仅是作为试题文本出现,更是对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的人文浸润,除理解分析题外,一个是论证思路,一个是文本的写作目的的对比探究,都是需要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后,辅之以教学中的规范答题方式进行文本解读,符合新课标中的鼓励学生对文本观点进行评价,分析证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光刻机》一文与议论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分析文本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目的,但是这篇文本同时也引导学生像新课标要求的那样关注人类的科学创造,关注科技的发展,有这样的科学理想,为中国目前紧缺的科技人才方面献出自己的力量,激发创新精神。所以在进行出题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广泛地关注这一类的题材,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人文熏陶。
重视文学体裁分类,整合教材资源。近两年小说体裁考察的篇幅比重很大,区别与写人记事类的散文,它有自己的体裁特色。比如小说的情节设置,虚构特性,次要人物的形象,情境的塑造,人称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有鲜明的小说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出题训练的时候应当对本年级的教材进行整合,对新出现的文体一定要有相当程度的概念性的整合,让学生真正对本文学体裁有宏观的了解。在测试题对设置的时候也要针对该体裁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当然平时的训练也要跟上,多阅读,归纳总结方法才能有更高的提升。
研读课标学业质量评价,巩固阅读能力。“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这是学业质量评价中对现代文阅读对要求,立标立本,在出题对时候依照本标准,并根据不同的文体分类文体就不会很大。
理论依托于实践,更多的内容还需要在出题实践中进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