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读过的最狂妄的古诗是什么?

你读过的最狂妄的古诗是什么?

作者: 云中绿荷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9:42 被阅读60次

    这里的“狂妄”我觉得是一种调侃,因为真正的"狂妄"不会是一首好诗,更不会流传至今。

    乍一看这个题目,我的脑海里不光涌现出古诗,更是活生生地蹦出个人来!

    谁呀?咋的啦?且听我往下说———

    关于这个人,已故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是那老少皆耳熟能详的《乡愁》的作者)曾经这样说过:

    “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无独有偶,另一位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也是情有独钟。他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一生最好的诠释。

    那么苏东坡和最狂妄的古诗有啥联系呢,先别急,且看下他的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于宋仁宗景祐(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轼二十岁(按照现在标准应为周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但是不久母亲病逝而返乡,守孝期满于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还乡守孝三年之后再次还朝。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宰相王安石很愤怒,苏轼于是被迫请求出京任职。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引发了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且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因此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奉诏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途中幼儿不幸夭折,暂住常州。1085年,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因向皇帝提出谏议遭陷害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先后调往颍州、扬州、定州任知州。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绍圣四年(1097年),已经62岁的年迈老人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我们现在坐飞机,千里之遥,个把小时就到,但对古人而言,百里之外的地方就形同异域,需要长途跋涉。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看完他的简历,大家是不是觉得要是普通人早就崩溃啦,然而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一路遭贬,一路游历,一路诗文,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伟大的作品。其中不乏“狂妄”之作,请看——

    年少时的“狂妄”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轼从小聪明过人,年少成名,很受大家喜爱。有一天,他洋洋得意地写了个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大家看看,这口气是不是很狂妄呀!而且颇为自负地贴在自己房前。

    哪成想几天以后,一个老者持一深奥古书专程来向苏轼“求教”,他接过一看傻眼了,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苏轼羞愧难当,立马跑到门前将对联改作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打那以后呀,他就发奋努力,不断超越自我,终成一代大家,这个故事从此传为佳谈。

    生死面前的“狂妄”

    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苏轼受迫害入狱后,皇帝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和苏轼关在一个房间里,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

    白天这个小太监尽量用言语挑逗刺激他,苏轼毫不在乎地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牢饭吃得津津有味。

    夜里倒头呼呼大睡。小太监说:“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根本不予理睬,用鼾声回答。

    终于小太监忍不住了,第二天一大早便推醒他说:“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怨言,性命可就不保啦,怎么样,生死面前坦然自若,是不是很“狂妄”?

    落魄时的“狂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到苏东坡,不得不提道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该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醉归野外遇雨抒怀之作。

    全词言简意赅,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景,语意双关,不乏“狂妄”之语,接着往下看——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说明雨骤风狂。但作者却“莫听”“穿林打叶声”,表明心不为外物所役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且徐行“:风雨虽然很大但照常缓步慢行。“何妨”表现了作者的淡定,透出一点不在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我有竹杖和草鞋,而且胜过骑马,还有什么可怕的?透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次醉归野外遇雨的小事升华到人生的信念。表达了对人生的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正是乍暖还寒之时,“微冷”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似乎也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但作者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因为“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既然大自然中的风雨如此寻常,那么人生中的风雨又何足挂齿呢?

    全词诠释了苏轼的人生信念,“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面对人生的挫折他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

    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遇到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重要了。

    无论是回首往事还是展望未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怎么样?是不是很“狂妄”?

    风雨也好,晴朗也好,与我而言,有何分别?他悠然自得地在风雨中前行,心中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他超脱在了风雨阴晴之上,表达出来的旷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大智慧。

    作者:方远(云中绿荷),图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读过的最狂妄的古诗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i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