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由于一方预期可能会听到对方充满挑衅的言语,他们很可能自己也变得暴躁起来,这样便激起了他们所预期的对方的愤怒。
思考与体会:初看《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说法与一些沟通方面的书籍中讲述的内容非常相似,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思考,相信有一些新的思考与见解。
在这段话中,主要讲述的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做出行动时,这件事情已经在我们内心思考好了,接着会采取一个我们认为恰当的方法付诸行动。这个思考与行动过程就是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采取行动。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假如对方的态度非常好,说话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则我们回应对方也一定会用类似的方式,大家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假如对方的态度是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那我们也不可能有好的方式来回应,大家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糟。
例如,当累了一天的丈夫晚上回家想着早点吃饭,而看到妻子还没有把饭菜准备好,他在没有了解具体原因前就大发妻子脾气、数落妻子的不是,则妻子很有可能的态度也是冷言冷语、横眉冷对,她会说自己带孩子一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恰巧孩子生病了,下午又带他去看了医生,折腾很久才回来。
总之,自己一天下来也没有停歇,也够累的,而且再过一会儿饭菜就好了,此刻没有得到老公的表扬,反而在历数自己的不是,我也是辛苦了一天,他上个班就那么大?这是很不应该的。这样几回合对话下来,他们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僵。
而当丈夫回家时,看到这种情况,换一种方式说话,也许结果就不是这样的。比如,丈夫说,亲爱的,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够累了吧,饭菜还没有做好,不用那么急,我也不饿,慢慢来。
这样,丈夫用一颗理解同情的心来处理这件事情,既理解妻子在家带孩子同样忙忙碌碌、没有及时准备好晚餐事实,又尊重妻子为了这个家大家平等付出,只是各自分工不同而已,而不是用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说自己在我上班就辛苦,而妻子在家带孩子则不辛苦,很晚还没有准备好晚餐。这样沟通势必把夫妻关系搞坏。
2. 就像我们还会看到的那样,人们总是预期教授的孩子肯定很聪明;富有魅力的人总是很热情;竞争对手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些预期十有八九就会变成现实。社交信念也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别人对我们的偏见或许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例如,或许有人把你的腼腆错认为不友善,故而怠慢冷落了你;这样一来,你的言行便最终成为证实你确定“怀有敌意”的证据。
思考与体会:这段话讲的重点可能是我们一见到外界出现某种情况,我们的内心马上就会有某种反映、得出某个结论。
比如,一些家长常常有这种想法,他们相信通过参加课外辅导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他们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辅导班。有些孩子在学习之后,的确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所以他们坚信参加辅导班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帮助。
再者,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同事是一个夸夸奇谈、胡搅蛮缠,毫无信誉的人,很有可能你会对他尽量敬而远之,根本不想与其往来。因为你会认为(内心存在着某种成见)同他打交道简直是毫无意义,他的每一种做法都是不合道理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值得与他交往。这时你对他冷漠的表现就间接证实了自己的成见。也可以说我喜欢他时,我就会多和他说几句话,我不喜欢他时,我不会和他有半点瓜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