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在一篇文里看到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曾几何时,我也曾度过一段在常人看来非常疯狂的岁月。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只要不断努力的话,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但最终我发现努力只是生活的常态,成功却是某种必然之后的偶然。
用半生的时间去实现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这本身就是件很疯狂的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冯唐说:“敢于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取悦自己,才能在这纷乱的世界中站稳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
我觉得作家毛姆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笔下的每个主人公都是那么追求自我,甚至有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疯狂。
今天我想推荐给大家的是毛姆另一部作品《刀锋》,这本书中的主角拉里·达雷尔是以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而写的。
在小说中,主角拉里和《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雷德一样,也是一个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哪怕那种方式在别人的眼里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他也不在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服役于空军,见惯了生死。前一天还在一起聊天的战友,突然之间就生死相隔。
一次战争中,好友为救他主动撞向敌机不幸牺牲。战场上的遭遇,使拉里展开对内心的追问,他弄不懂为什么世界上有恶和不幸,他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执拗地要寻求答案。
回家后,拉里被誉为英雄,他有漂亮的未婚妻伊莎贝尔,还有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的工作,可他却婉拒了读大学的建议和不少工作邀请,选择逃避这种美好的生活。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是豪门千金,她对婚姻和事业都有明确的规划,未来的丈夫即便不是功成名就,最起码也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支付小资生活的开销。
可拉里却拒绝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整日到处闲逛,虽然每年有3000块钱的年金作为应付简单的生活,可是这种生活让伊莎贝尔接受不了。
伊莎贝尔认为男人就该工作,这才是人生的目的,这才是造福社会的方法,当然这种说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拉里身边的人都这么劝他。
可是拉里并没有被这一传统的观念所绑架,更没有乖乖地去找一份工作。虽说伊莎贝尔尽管很不情愿,但她还是愿意再等等。因为她觉得也许一两年后拉里就会变得成熟,就会改变现在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回来好好工作,和她结婚。
最终拉里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每天去图书馆坚持看书八到十个小时,他读心理学,读哲学,读文学,什么都读过,因为他想找到一个答案,人活着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有人对他说,想学习应该去大学,那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人家会直接告诉你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会告诉你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可拉里读了很多书之后,并没有去学校继续念书,也没有像伊莎贝尔期待的那样回心转意。
伊莎贝尔的舅舅看见了落魄的拉里,他觉得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他认为拉里不会有出息,于是他对伊莎贝尔说,“如果他真的爱你,就该为了你找份工作。”
后来,拉里去了巴黎,住在环境很差的公寓里,邻居中有被包养的女子,有穷学生,还有其他各种人,他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就连摆一张桌子的地方都没有。
伊莎贝尔到巴黎找拉里,在拉里住的公寓里,她对拉里说:“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不会为了梦想抛弃我,好好工作吧,像个男人一样去工作,担起自己的责任。”
拉里向莎伊莎贝尔求婚,他想和伊莎贝尔一起出去游览,过一种简单自由的生活。
伊莎贝尔拒绝了他。
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她希望婚后可以出入高级聚会,可以买漂亮的名牌衣服,出去旅游时可以乘坐豪华游轮,住高级公寓,而不是坐二等舱和廉价的公寓,而这些仅靠那里3000块钱的年金是支付不起的。
对拉里来说,相比于别人的看法,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和伊莎贝尔解除婚约后,拉里继续在欧洲闲逛,努力看书,努力学习。他想知道人的灵魂是不是真的不死,而是身体的死亡就是终点,可他没有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
连续两年每天看书超过八个小时之后,拉里觉得应该做一做体力劳动,他选择去煤矿里工作,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很疯狂的选择,因为一般人除非逼不得已,都不愿意去煤矿工作,更何况拉里有3000块的年薪,完全可以不工作就能生活。
煤矿工人做了半年之后,同事对他说想要离开这里,四处走走,先去比利时,再到德国,然后沿着莱茵河走,找个农场度过夏天。
他们一路旅行,一路享受沿途的风景,最后在一个农场成为工人,同时学习德文。
后来,他还去了印度,跟随瑜伽式学习和生活。
几年后,当作家毛姆再次见到拉里的时候,他一脸胡渣,衣衫破烂,毛姆还以为是讨饭的乞丐。听到拉里说出自己的名字时,毛姆很惊讶,于是问他是不是钱花光变成穷光蛋了。拉里说自己并不缺钱,几年来他花的钱很少,存款反而越来越多。
生活有时候很奇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它就会胡乱塞些东西给你。可是如果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就不会被身边多余的东西束缚着。
拉里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不是丰富的物质,不是花不完的钱,不是豪华的生活,相反地,他追求的是最简单的生活和风一样的自由。
杨丽萍曾说过一句话,“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拉里不是一个可以用铜板和面包打发的人,也不是传宗接代的生命。他不愿意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也不愿意按照别人的安排去活。
时隔多年,他见到小时候的玩伴苏菲,此时的苏菲已经被生活的不幸击垮,她抽烟喝酒,和各种男人鬼混。这个曾在上学的路上偷偷写书的女孩,受到了世人无尽的指责和谩骂。
但在拉里看来,苏菲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她关爱底层人的生活,她曾想当社会义工,但苏菲却经历了许多不幸,深爱她的丈夫和孩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离世,从此她一蹶不振。
拉里却能看到苏菲灵魂里的闪光点,他想要和他结婚,拯救她。
不过事与愿违。
苏菲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改变,所以只能从拉里身边逃走。
拉里再次踏上漫游之路,他将自己的财富散去,做了一名水手,随着船在海上到处游走,自由得像一缕风。
毛姆说,“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一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在这个世界上,爱钱的人最后未必会有钱,但追求自由的人一定能得到自由。我们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有的人活得自我,活得自在,有的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也有人一辈子都在为某种形象而努力,但是比较起来,那种遵从自己内心声音而不是活在别人眼里的人生最爽。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待他人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