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坡

巍巍太行山,峰回路难转。
头雁回故里,情系大石岩。
这首让人豪情万丈的诗句,犹如一道彩虹,闪耀在淇滨大地上。那令人振奋的韵律,那让山里人难以忘怀的情景,处处闪烁着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大石岩村第一书记——徐光。
几年前,当太行山那厚重的臂弯里,刚刚泛起斑斑碧绿,大石岩村的山头上飘起五色彩旗,那是他放弃退休后大城市安逸的生活,拖着伤病的身体,毅然决然接过了精准扶贫的大旗,用军人的毅力,创造了让寸草不生的荒山变绿,让汽车开上了山巅的奇迹。
四十多年前,还是一个毛头小伙的徐光,怀揣着当一名军人的梦想,用"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迈情怀,义无反顾走出大山,投身到部队的大熔炉里,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在他的记忆里,蜘蛛山、青龙背,这些插翅难飞,驴见都愁,让山里人穷了几辈子的地方,如今,依然像一块巨石,重重压在他的心头上。然而,有着家乡情怀,军人风范的他,面对家乡那穷山恶水,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情不自禁将拳头紧紧攥起,把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牢牢地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抓党建,强基础,讲党性,聚人心。面对村里贫穷落后的局面,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徐光,迅速找到了贫穷落后的根源,他清醒地认识到,大石岩村贫穷落后不是输在了钱上,而是输在了人心上,人心齐才能泰山移。就这样,在他来到大石岩村的第二天,就立下了要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抓起来的决心,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模范的带头作用。为此,在他的建议下,大石岩村先后成立了“七老”团队,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融入“七老议事商谈”制度,及时刹住了村里人“懒、散、慢”,以及“等、靠、要”等歪风邪气,提高了村民致富积极性,留住了年轻人,凝聚和发展了正能量,为乡村稳步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
经过半年多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大石岩村的群众基础工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一次修路攻坚战上,大石岩村动员了五个自然村的劳力,六十多号人,场面十分壮观。当时,徐光书记站在大石岩的山头上,望着半山腰全村男女老少人头攒动,植树造林的情景,以及蜘蛛山修路工地上那热火朝天的会战场面时,心情感慨万千。特别是当他看到村里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迈着颤巍巍脚步和乡亲们一起奋战在半山腰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心里热乎乎的,山里人那憨厚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又一次震撼到了他。
掐指算起来,徐光书记有些日子没顾得上回家了,电话那头老伴沙哑哽咽的声音,以及小孙女“爷爷、爷爷”的叫喊,让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没办法,大石岩村的扶贫工作刚刚有了眉目,这时候离开,他确实放心不下。在大石岩村,青龙背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就好像一块儿巨石堵在人们的心头上,不知不觉中,这里也成了他的一块儿心病。然而,回想起大石岩村乡亲们那战天斗地的精神,这些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这天,徐光书记和村里几位老党员一行七人,又一次来到这里,将一面写着“大石岩村突击队”的红旗插在了青龙背的山顶上。至此,决战青龙背的战斗,在冽冽寒风中又一次打响了。
如今的大石岩村,在徐光书记的带领下,党员冲在前,百姓跟着干。村子周围的山绿了,几年前,山羊都很难上得去的地方,如今,汽车马达轰鸣,彩旗迎风招展。旅游、观光等多项扶贫工程已进入尾声,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创:高 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