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爱听戏。
咿咿呀呀的,还慢,唱半天也不知唱的是啥。
俺奶爱听戏。
见天拿个收音机,听毛爱莲。
俺奶是毛爱莲的戏迷。
《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
听到尽兴,还跟着哼唱两句。
我那时不懂俺奶的戏,正如俺奶不懂我的流行歌。
许是耳濡目染,俺爸也喜欢听戏、看戏。
俺爸说他们小时候没啥娱乐节目,只有看戏。
那时,凡是有喜事的,有大事的,大都会请戏班子唱戏。但凡戏班子来了,俺爸就逃学,偷摸去看。能看得废寝忘食,能看得爷爷揪着耳朵给他揪回去……
我第一次接触戏,还是在电视上。看的不是豫剧,是越剧,《五女拜寿》。那俊美的扮相,柔软的唱腔,曾让我一度迷恋。夜晚睡觉时总拿枕巾往胳膊上一套,当水袖。
第一次看豫剧,是跟俺爸一起看的。名剧,《朝阳沟》。
还有一次,有天下午闲来无事,打开电视,戏曲频道在播《大祭桩》。全场,一人看完。看得热泪盈眶。
后来,竟渐渐爱上了豫剧。
豫剧名家王素君有一出最见功夫的独角戏,名叫《小二姐做梦》。讲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在闺中思春的事。在梦中,小二姐配了一门如意亲事,喜悦过门……
王素君的唱腔音域不高,有些哑,仔细品却温厚清醇。略带些鼻音,面面儿的,甜甜的。虽不耀人,但也妩媚,有一种特别发酵出来的媚。
说了一大圈儿,没事了真正坐下来,听一听戏曲,还是有一番情趣的。
因为,它们毕竟是几百年的文化沉淀。
戏,唱词简练,朗朗上口,接地气,比较容易接受,老人村妇都喜欢看,喜欢听。戏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能教化人。戏中人物谁忠谁奸,谁好谁坏,谁善谁恶,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传统的戏曲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情节多半都是英雄救美,大家闺秀遇落难书生,忠良遭陷等等。但结局往往是欢喜的,也是常说的大团圆,这也许是国人的朴素审美和良好心愿吧。
从不喜欢戏到喜欢戏,我,许是老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