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劉洪瑋丨儒學建設中的「義利之辨」

劉洪瑋丨儒學建設中的「義利之辨」

作者: 芥齋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19:24 被阅读0次

    儒學建設中的「義利之辨」

    武城劉洪瑋道瓌撰

    【作者按】在儒學建設中,幹部做到以身作則,不做要求,羣衆也會向善,這是新民;幹部做不到以身作則,還要求羣衆必須向善,這是愚民。「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人民羣衆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愚弄的。

    義利之辨,就是道德行爲與物質利益關係問題的爭辯。在號召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怎麼處理儒學建設中的道德行爲與物質利益的關係,是我們亟需正視幷加以實踐的大課題。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董仲舒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在今天,君子可指幹部,小人可指羣衆。孔子、孟子、董仲舒、程顥等古代聖賢都強調道德行爲與物質利益不能幷存。

    「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

    「選擇從政就不要在從政中發財,選擇發財就去合法發財。」

    這也明確表明了道德行爲與物質利益是互相排斥的,幹部應注重道德行爲,羣衆則追求物質利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爲幹部,如果做到表裏如一、以身作則,真正地實踐道德行爲,羣衆就會紛紛效仿,不需要再向羣衆宣講所謂的道德思想,儒學建設也就水到渠成;如果做不到表裏如一、以身作則,不能真正地實踐道德行爲,天天說空話,喊口號,拉橫幅,再向羣衆宣講所謂的道德思想,羣衆只會更加反感、抵觸,儒學建設也就收效甚微。

    請看《孟子·告子下》中的一章: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這一章的意思是說:

    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宋國石丘遇上了他。孟子問:「先生準備到哪里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準備去見楚王勸說他罷兵。如果楚王不喜歡我說的,我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位國君中,我總會實現自己的志向的。」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旨,你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牼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志向真是宏大,可是先生的名義就不可用了。先生用利去勸說秦楚兩位國君,兩位國君因爲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交戰,這樣全軍官兵也因爲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利害來侍奉國君,做兒子的心懷利害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利害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都失掉仁義,心懷利害來互相對待,如此不身死國滅的,還從未有過。先生以仁義之道去勸說秦楚兩位國君,兩位國君因爲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交戰,這樣全軍官兵也因爲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都去掉利害,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如此不成就王道的,還從未有過。何必用利去勸說他們呢?」

    在處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倫理關係時,選擇心懷利害,還是選擇心懷仁義,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是身死國滅,一個是成就王道。今天新聞報導很多傷害事件是在家庭、學校發生的,兒子殺害父親,學生殺害教師等等。2015年10月18日上午,湖南省邵東縣新廉小學一位女教師遭3名未滿14歲的學生劫殺,這一事件令各界震驚,也令我們反思。追根溯源,是我們心懷利害而不是心懷仁義去處理家庭、學校等方面的人際關係。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記載:

    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言:「宣、饒二州銀大發采之,歲可得數百萬緡。」上曰:「朕貴爲天子,所乏者非財也,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與其多得數百萬緡,何如得一賢才!卿未嘗進一賢、退一不肖,而專言稅銀之利。昔堯、舜抵璧於山,投珠於谷,漢之桓、靈乃聚錢爲私藏,卿欲以桓、靈俟我邪!」是日,黜萬紀,使還家。

    這段史實的意思是說:

    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書言事:「宣州、饒州有大量白銀可以開採,每年可得數百萬緡。」太宗說:「朕貴爲天子,所缺乏的幷非是金銀財物,只是遺憾沒有得到善言可以實行而利於百姓,與其多得數百萬緡,還不如得到一個賢才!你從未舉薦一個賢才,罷免一個庸才,還專門上言稅銀之利,從前堯、舜將玉璧丟入深山,珠寶投入深谷,漢代桓、靈二帝聚斂錢財以爲己有,你想讓我做桓、靈二帝嗎?」這一天,罷免權萬紀官職,讓他回家賦閑。

    通過這段史實,我們可以想到,某些貪腐分子爲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終究不免鋃鐺入獄,由此可見,國家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決心,「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正是由於重利輕義,加重了人民羣衆的負擔,才會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從而取得重義輕利、移風易俗的儒學建設成果。

    面對廣大人民羣衆,我們要用古代聖賢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深刻反省,端正做官動機,愛民如子,視民如傷,做到「供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爲身計」,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劉洪瑋丨儒學建設中的「義利之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oh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