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怎么不押韵,不像唐诗那么顺口?

《诗经》怎么不押韵,不像唐诗那么顺口?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00:29 被阅读0次

    ​诗是韵文。所以诗必然押韵,只不过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很多当时创作出来的押韵诗句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罢了。

    而具体到《诗经》上,不仅仅因为语音的变化,还有诗歌本身音律发展的原因,让我们今天觉得读起来不顺口。

    何为顺口?从音律上来说,第一就是押韵。押韵的停顿在合适的位置,产生吟诵的节奏感,以及相同韵母收尾的心理愉悦感。第二就是平仄通顺,汉字本身平仄交替前进,一二三四声地合理切换,可以保证发音的高低有致。既不会连平让声音悠长到乏力,也不会连仄让声音如山岛竦峙,桀骜突兀。

    诗,朗读吟诵的通顺是第一要义。

    那么为什么《诗经》中有些作品读起来并不是很通顺呢?

    诗歌发展早期,是没有汉字平仄音韵一说的。《诗经》是周王朝中央音乐机构派出采诗官到各处去收集民歌,通过高级乐师、文人整理、再创作之后的作品。《诗经》有“风雅颂”,其中“风”是各国民歌,“雅”是诸侯献曲,“颂”是祭祀乐章。作者不同,但是有一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当时的诗歌作品,都是附着于音乐之上的文字。

    诗歌的音乐性分为外部音乐性和内部音乐性。因为早期的诗歌作品都是为了演唱而作,声音都会在音乐的作用下发生变调,所以外部音乐作用性起了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离开了音乐的变调,早期的民歌念起来并不顺口。反映到文字上就是我们今天说平仄通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而后来又被视作诗歌大忌,今天无论近体格律诗还是古体诗都不允许出现呢?就是因为字的发音在音乐下发生了变调。

    直到西汉,诗大量出现,而音乐无法跟上,就逐渐出现了“徒歌”——用来读的诗。这种不依附于音乐的作品越来越多,人们在吟诵的过程中就发现了排除外部音乐作用之后,有一些字的发音在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不通顺,从而逐渐整理出汉字本身发音的规律。

    这个就是诗的文字内部音乐性逐渐凸显,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曹植在研究佛经翻译吟唱之时发明了梵呗。随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汉字音韵学也飞速发展,出现了“四声标注法”。大批音韵学家同时又是诗人,就把“四声标注法”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

    发展到唐朝武则天时期,再次将四声标注简化,创立了专门用于格律诗的汉字平仄概念。

    也就是说,汉字音韵学、诗歌音韵学都是随着格律的建立才真正成熟起来。

    大量使用平仄格律创作出来的近体诗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出现音病的可能。学会了平仄的文人,在写诗的时候自动避开了不通顺、不清朗这些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怎么不押韵,不像唐诗那么顺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ou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