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读书,既可生惑,亦可解惑

读书,既可生惑,亦可解惑

作者: 村长观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7-02-25 10:50 被阅读0次

    一.说起读书对个人修养的作用,大家立马想到的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

    前段时间更是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段子,说是当一群鸟从天空飞过,如果是个读书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画面,而未曾读书者则会兴奋的呼叫:哇塞,快看,好多鸟啊,真的是很漂亮呢?

    然后得出结论:读书人有涵养,更文雅,不曾读书者,比较粗俗。

    二.

    若是稍加追究,结论未必如是。从心灵收获来说,两人所获得的美感未必会因着这诗句而增减半分,后者或许因为没有外在的“输入”而更为纯粹,也未可知,有道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归根到底,唯美也好,萧瑟也罢,全在这“本心”上发力。

    设想一下,那一群鸟飞过之后的画面吧。我们所谓的读书人是否能够继续吟诵: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呢?或者是向身边的小朋友们科普一下,这诗句出自《滕王阁序》,是个很牛逼的少年路过南昌,”抢了别人风头”才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后面还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与此类推:于自然风月处,遇着寒来暑往,我们是否能够想起那咏赞”梅兰竹菊”的唯美诗句?

    踏着万里河山,我们能否感受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或是”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辽阔情怀?

    从通俗角度看,三字经里“此五常,不容紊”,我们又有多少见解?

    往简单处讲,某一天,你小孩说:爸爸,给我讲个故事或者笑话吧。然后,我们会从知识库里找寻许久,却未必能够有结果?…….

    三.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难道真的都还给老师了吗?

    回想下走出校门后那些闲暇的时光:偶尔遇着些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或是符合自己胃口的书本而十分投入以至心无旁骛,片刻至深宵的时刻,那确实是一份醇厚的精神富足感。不过,大多时候都会处于一种无聊且无趣的状态:打开手机,浏览下热点新闻,查看下微信订阅,浏览或是刷新一下朋友圈,遇着比较感兴趣的标题,点进去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的浏览一番,奇怪的是,那些占据了我们不少时间而看过的文字却未曾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一丝丝的痕迹,现代化生活中本就难以遇着“灯火阑珊处”,若真有“蓦然回首”时,他们定然是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又恰似那小学初中时候学过的唐诗宋词一般:反正到最后,既不会作诗,也不会吟,心中空空然也,甚而会有陌生到全然忘却的境地。

    如果非得要说那些读过的书好比吃过的饭,总归是要进入自己血液,并最终外化为气质的话。

    那么,我的气质中是不是有着很多的犹疑和困惑,甚至是混乱呢?

    就拿本周那个惊爆网络,把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45万亿”来说。

    清晨醒来,“批阅奏章”之际,瞬间被那天文般的数字给震醒过来。

    “哇塞,我的个天啊,45万亿? ……”现在依然记得自己当时那张得大大的嘴巴,还有那倒吸一口气久久不能回神的状态来。

    不过,45万亿到底是个啥概念呢,作为财务知识近乎文盲的自己,真的是没有多少具体的概念。

    唯一知道的是: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出口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为避免大范围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国务院急急忙忙的推出了备受争议的4万亿刺激计划。

    看得到的就是那高大上的现代化都市,还有那崭新的高铁,公路。

    体会并参与过的当属”老东家”工厂那投资了40亿的“一体化项目”以及自2012年以来严重的产能过剩,降价,洗牌,继续降,继续洗….

    四.

    作为一名“小知识分子”,并多少秉承了些“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家国情怀的自己,对于这个45万亿在起初几天持有特别浓烈的兴趣。

    不过,忙碌完一天后,打开网页,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

    呵呵…….

    估计被困惑乃至于思维混乱的,大抵不至于只有我一人吧

    莫非,我们真是太单纯了?如此头条新闻,难道不要审稿?

    本人在简书上投个文章还要费个1/2天才能通过审核呢。话说,只要有杂志,不论线上线下,都是有编辑的嘛,当然,如果编辑”被授意”或是”刻意”要这么干,那就完全是两码事了。

    好吧!反正,茶余饭后”误解君”,”毁灭君”,”投资君”,”观望君”充斥着大街小巷,一时间,阳光里飞扬起大量尘埃。

    黄沙万里也好,所向披靡也罢,芸芸众生如我辈,尔目之所及不过百米尔。

    五.

    又一日,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之际,见其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之形式甚是亲切,尤其是其中弟子所提之问,亦多有与自己日常之所思所想相似之处。突然间似有所悟:昔日群弟子求思寻道之心,不恰如当下众生困顿迷惑之境?

    读书的根本,在于解惑,前提是必须得从内心里生出这个“惑”来。当然,这个“惑”可以从读书处“解”了,也自然可以从实践中“解”了,只要是究竟通透了,最后都是会走到一处去的,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好比我的母亲大人,虽然未曾认得多少大字,于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道理上则堪称典范,深得街坊邻里的夸赞。

    如果把我们的头脑,或者是身心比作一套工业化装置的话,欲求运行绩效之持续优化以致卓越。

    一切之根基在于发现并识别问题,也就是生出这”惑”来,假如大伙已然觉得”天下无敌”,从源头上就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动力,若此般而能有重大突破,则如“虚竹之遇天山童姥”,只能说是天机该当如此,古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不诚欺我。

    然,要生出这“惑”来,一则来自上层之压力,如生产操作之稳定,”保驾护航”之迅速,节能减排之管控,成本单耗之比拼….

    于本职工作之外,也偶有因着讨论,查看设计资料,分析运行数据,或是组织各类测试而发现异常状况,并誓将某个难题搞个通透的”个人意志”在发挥作用的

    从来源处看,世间疑惑无非从实践或是认识(读书)两处来,一则靠外界刺激,一则发自本心。从本心上发力,难,靠外界之刺激发力,易。

    不过,真正的突破,还得靠着这本心发力。

    六.

    面对着这各式各类的工业运行疑问,我们会进行详细的资料查阅,数据分析,组织各专业间的头脑风暴,甚或是各种测试,并形成报告。

    长此以往,我们在某个技术问题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形成经验,进而内化成我们的common sense或者是认知观,并最终有了各类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但是,面对人生哲学

    当下的我们却习惯于急于求成,寄希望于网络热文而有所思,有所获?

    试问:没有资料查阅,不去进行数据分析,没有讨论,没有交流,没有记录,没有类似于工业测试的社会实践,没有类似于工业报告那样的阶段总结,而欲求在某事,某理上的通透,难!

    事事物物皆有学问,古今之道,学问探求之路共通。

    朱熹先生说:世间万物,皆有定理,格物而致知。

    王阳明先生说:心即理,世间岂有心外之理,理外之心

    今人之困惑,多与我们的“心”在“不该安处"而“安”或于“该安心处”分了不少”分外心”

    解惑之道: 于”已安心”或”该安心”处“发力”,格物,致知,是为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既可生惑,亦可解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qp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