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token的价值不是空口无凭产生的。价值来源于需求,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出一种token之前,创始人就要发现或制造一个长期,稳定,会随时间而增长的需求。如果一种token没有真实使用的需求,所有的购买者都是为了卖给更高价的收购者,这个token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必然崩盘。投机游戏经过很短的时间就会破灭,必然不能存留。成功的区块链项目一定要认真设计token的用途,确保它成为某一个群体的刚需/耗材/硬通货。只有有了稳定的需求,token才会持久有人购买,市场需求才会更加旺盛。
证券型Token
有一种用途的设计最直白:本公司/应用/项目的利润的百分之XX,会按照持有代币比例,定期分红给所有的代币的持有者。学过经济学的人会说:这不就是很熟悉的股票分红吗?对滴,所以这种Token又被称为——证券型Token(Security
Token)。现在流行的交易所分红代币,例如NT就属于这一种类型。证券型Token有一种变种,叫做利润回购——销毁模型,大家都熟知的BNB就属于这一种类型。顾名思义,这种形式的Token就是规定定期将本项目的利润的百分之XX用于在交易所上购买该Token,买完之后销毁(转移到无法解锁的地址),从而减少供应量,拉高币价。
证券型Token的使用场景中,区块链只是一个承接Token的载体,其他的作用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应用/项目本身是否是一个有前景的项目,能否稳定盈利?如果这个项目本身是没有盈利模型的,采用证券型Token无疑是痴人说梦。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区块链上的好项目,首先自身要是个好项目,加上区块链的功能才有意义。在证券型Token的使用中,区块链给项目加上的功能就是把项目给资产化了,相当于发行了一次股票。按照美国法规,所有具备这种性质的Token都要遵守美国SEC的监管。
实用型Token
除了证券型以外的很多区块链Token是这样设计的:这个区块链项目可以执行一定的功能,而这个功能需要收取服务费,这个服务费只能由这种Token的形式缴纳。例如以太坊中,执行智能合约必须收取ETH作为Gas费。比如说一个区块链上的内容平台,如果任何人想使用内容的版权,都必须使用该平台的代币进行购买。或者说火币的HT,任何项目方如果想让自己的项目进入hadax,都必须参加投票角逐,这个过程就需要大量的HT。
设计Token的供应
Token设计的第二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发放模式。也就是这个Token如何供应?Token的供应=分利模式(要么这个Token可以卖钱,要么这个Token本身就是钱)这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这个项目的利益归属于谁?如何分配给他们。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Token的获得者是跟你关系最近的一群人,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群人。
这群人是从应用直接获利的人,这个项目的任何变动,冷一点热一点,对他们都是比地球爆炸更加重要的事情。他们也是最可能站出来为项目战斗,为项目坚守,为项目付出的那群人。这群人对于项目来说,比一千万美元,比一亿用户都更重要。你设计的Token让越多的人获得实利,你的社区就越强大。
Token的流通过程中有三个角色: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生产者是项目的代币直接生产出来之后被分配给的人。比特币等POW币的生产者就是矿工。ICO币的生产者是进行ICO币的生产者主要是ICO的参加者,和所有其他从项目方手中接过代币的人(DAPP生态孵化、广告推广还包括空投等等)。流通者是通过二级市场购买token的人。消费者是最终使用token的人,无论是用这个通证来购买什么服务,还是锁定通证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还是把token销毁,都是token的消费者。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这三种角色。这三类人构成了token社区群体。
(消费者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并没有哪个区块链token有非常充足的使用需求。没有一个区块链应用具有真正的消费者。BTC本意是用于流通和储蓄,然而波动巨大的币价使这个使用需求极为脆弱。ETH区块链上,需要消耗大量ETH作为燃料费的智能合约还没有出现。EOS也许可以成为第一个真正的由充足的消费者驱动起来的区块链项目,如果EOS上的dapp迅速发展起来的话。)
在没有消费者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人变成了Token的生产者。矿工、出块节点也是token的生产者。ICO的参与者都是token的生产者。ICO的参与者对项目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众筹结束后影响力基本就消失了。矿工和出块节点由于涉及到区块链最核心的出块权(记账权),对项目的影响是性命攸关的。历史上有些币由于币价崩盘,导致矿工们将算力撤出,最后再也挖不出新的区块。BCH作为BTC的竞争对手,其诞生的时候,吸引了大量BTC的矿工将算力注入BCH的矿池,导致最初的几天比特币算力大跌,出现了出块的危机。
EOS就更不必说了。EOS全网每年增发1%的代币,全部分配给出块节点。出块节点搞的事情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转。先是老猫提出的全额分红方案,被很多人视为“贿选”闹得沸沸扬扬;后面的温州帮为了把自己的EOSWenzhou推上出块节点,砸了据说是40亿资金入场,把EOS的币价活生生推出了一条大阳线;再后面360史诗漏洞事件,关系到所有节点的安全性,如果黑客控制了这些出块节点就控制了整个区块链。这些都是围绕着Token的生产者爆发出来的事情。毫无疑问,节点们拥有整个EOS网络上绝大多数的Token。
发放Token的魔法:行为“挖矿”
不谈基础链token的发放,那种需要耗费计算资源的挖矿。也不谈ICO,我们知道ICO很重要,但是ICO结束之后就没有长期影响了。只谈应用型token的分发。
一个好应用发放token的作用,就是激励用户在这个应用上做项目方想让他们做的事情。通过发放token塑造用户的行为模式(控制用户的群体行动),甚至可以塑造用户的行为习惯。这让我想到了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拟一个不太洽淡的名称:行为挖矿。
前段时候了解到一个交易所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促使用户邀请更多的用户加入,每次成功邀请可以带来数百个交易所代币奖励。微博转发也有不小的奖励。通过这样做,可以发动用户群体为新交易所进行推广。官方只是发布了一条短短的新闻和一堆没有成本的token,就鼓动了无数的人不停地转发,写大量推广文章,只求有一个新用户通过自己的链接加入这个平台。参加者赚了多少币我不知道,我只看到这个平台的人气和知名度极大地得到了提升。
内容平台也是一样,运营者如果觉得当前需要在原创文章的数量上突破,就给原创文章更多的token奖励;如果觉得互动性差,转发评论少,就提高鼓励转发奖励的token数来推动。用户无论做什么行动都会有代币奖励,就会长时间积极地在这个平台上活动。当一个用户进行了操作后,立刻看到自己的token增加,这是一个即时反馈的过程,会使人的脑部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从而不断重复这个操作,甚至会上瘾:写文上瘾,转发上瘾,查看token数目上瘾……
采用奖励内容发放token的方式,生产者毫无疑问就是内容写作者。对于交易挖矿方式的交易平台,生产者就是交易者。内容生产者对内容平台的价值,交易者对交易平台的价值,相信这个意义大家都能理解。不同的生产者对于项目的意义不同:比如说DPOS系统里,有的节点技术过硬,维护节点性能不在话下。有的节点性能很差,三天两头宕机。内容平台里,有的作者带来大量粉丝,有的作者生产高质量内容,有的作者贡献低。不同质量的生产者该按照什么标准分配token,这个是非常关键的设计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