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午,杨牧师找到我,问安、寒暄了几句,便从背包里拿出这本书的打印稿,说希望我能写一个序。
我说我先拜读学习,不敢轻易应承,但也没推辞。杨牧师匆匆离去。我一拖再拖,竟有将近四个月。这种拖欠,实在反映了我的灵命状况。
在这本关于“神国”的著作后面,杨牧师专门分析了耶稣著名的撒种比喻,我一下被击中了。耶稣所说的那“撒在荆棘里的”种子,分明就是指现在的我:接受了福音,有了重生的新生命,却因为深陷于世事的缠累,而无法健康成长,结不出福音的果子,活不出美好的见证。
感谢神,以催逼我写序言的方式,透过杨牧师的文字事工,让我对我所信的真道的盼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杨牧师所言,对于神国复兴的使命,成为他坚守信仰、衷心服侍的最大动力。他为我们还原了神国的本相,让神的儿女们因为得着这神国的福音,而理解了人生在世活着的目的。
我目前所做的文化事业,不得不要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观念立场、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经验,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不过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信什么比信本身更重要。不管承认与否,每个人都是要靠某种信念活下去的,只不过有些人的信是盲目的、短暂的、虚幻的、绝望的。我看到太多人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信仰而苦苦挣扎的状态。另有些人,则陷入自欺欺人的虚假平安和安慰当中,一旦遭遇到某些事件的考验,便无法根据自己口称的信仰而行动。
杨牧师在书中引用一位牧者的话说,“常存的有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而最弱的是望。”其实这盼望,本来是最真实的,只不过被我们的肉身的软弱和眼光的局限所遮蔽了。杨牧师所做的,便是正本清源,拨云见日,让我们从人本主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重新转向神本主义的以神为中心的立场,“因我以认识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这样的盼望,加增了我们的信心,激励着我们的爱心。认识神的国,帮助我们灵命成长与心胸格局的扩大,所谓的个人、民族、国家,都不再具有终极意义,而是以神的眼光来理解和盼望宇宙天地。
本书详尽梳理了全本圣经有关神国从旧约到新约的渐进启示过程,对许多信徒对于神国真理的误解作了较为客观的澄清与纠正,就信徒如何预备进入神之国度从神学教义和信仰实践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教导。这本书一再提醒我们,神的国是圣经思想的核心。上帝创造的最终目的、救赎人类的全盘计划,都是为了赐下救恩,建立神的国度。在永世的神国,“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嚎、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14)天国有多幸福?永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到了那时,人与神的美好关系修复,人与人、人与动物、世间万物,都和谐相处。重要的是,人的性情,完全改变了,能够畅通地神同在,源源不断享有公义、和平、荣耀、尊贵。
然而,神有百分之百的主权,人有百分之百的责任!本书更在意的是人如何为神国而活,如何尽自己的本分,为迎接神国,而做好充分的预备。“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4-15)这是振聋发聩的警示,是我们一生最紧迫的大事。怀着对教会对信徒至诚至真的爱心,作者恳切地劝勉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不敢稍有懈怠。“国岂能一日而生?民岂能一日而产?”(赛66:8)要能承受神的国,必须经过对神的话语与法则的学习和试验。唯有在撒旦的种种试探中得胜的,才得以进入神国的荣耀里。杨牧师因此呼吁我们一生都要持守四个要义:要入门——回转向神,归回公义,离开罪恶;要学习——学习神儿子的生命样式,具备神国子民应有的品格性情;要操练——操练放下自我,遵行主的大诫命与大使命;要得胜——经历试探和试炼是所有神儿女的必修课,也是我们的命定,修过且及格的得胜者有福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神学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但脉络清晰,直指人心,通过教导我们对神国真理的领悟,有助于让我们的人生找到意义与方向。对于我而言,这本书具有格外的助益。我一向相信我的路,是神指的路。神把我放在哪里,自然有美好的旨意,并会为我披荆斩棘。问题在于,我常常落入两个极端,要么因为挫折和苦难,而灰心丧气;要么因为骄傲和自义,而目中无人。其实这背后的根源,都在于对神国的认识不清晰,对神国的信心不足够。
杨牧师的这本书,为我解答了许多疑惑,但光荣的荆棘路,还得一步步靠自己走下去。我的信心,来自上帝白白的恩典,而信心的功课,得靠我的一生去完成。“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前4:7)我得时常时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不要积财宝在地上”——耶稣的这两句宝贵的话,杨牧师在书中反复提及。
感谢神如此眷顾我,并以各种方式抓住我,保守我与神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