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谈及的文物,尤其是明确记载了名称的文物其实并不多啊,也许这些文物就是他用来换钱的东西而已,文化价值他是完全看不到的。
一、可怜的孩子
这个3岁登极,登极后2天慈禧及光绪帝死,就开始在宫里吃娘娘们百家饭的孩子,前半生一直在等待,等待隆裕太后“退位诏”、等待袁士凯、等待黎元洪、等待张勋、等待张作霖、段岐瑞、等待庄士敦、更多的等待日本人的优待条件。
这个残酷的历史背景,造成年幼的溥仪无法既像先帝一样接受帝王教育,又无法像草根王一样体验民间疾苦,围绕在他身边的多是封建教条及消极等待。
有人可能会问,溥仪的亲生父母不管教吗?
溥仪入宫后,就已经过继给同治、光绪为子,因此同治、光绪的妻子就是他的母亲,实际是隆裕-光绪的皇后为大,隆裕在溥仪8岁时去世。
溥仪回忆说,我有过这么多母亲,按说应该几倍于常人的母爱,可是今天回想起来,他们表现出的母爱,就是每次送菜听太监们汇报“进得香”。
生母幼兰可能因溥仪小时候与端康太妃的一句义气话,受了刺激,2天后自杀,死的时候,大概是溥仪14岁左右,可怜的溥仪,自3岁进宫,到了11岁才认得自己的祖母和母亲。
父亲载沣,是同治和光绪的兄弟,生育4子7女,溥仪登极后是摄政王。书中描述:
“他和外界接触不多,除了例行公事的冠盖交往”。
“我做皇帝,父亲做摄政王3年间,我是最后一年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
“以后他每隔一个月来一次,每次也都不过2分钟”“他说话很少,除了几个好、好、好外,别的话很难听清楚”。
二、细数文物
(一)首先出场的是和氏璧,背景袁世凯自己刚做了皇帝,太妃们烧香拜佛,求大清保佑。原文“仪仗是忙不迭地让溥伦搬走了,玉玺因为是满汉合璧的,并不符合袁世凯的要求,倒是一块没有拿去”。
按照溥仪的说法,如果此和氏玉就是彼和氏壁的话,那么和氏壁大概率就是一块美玉,很可能是原石或者简单加工的原石(壁是古时传统的成品形态,一般厚度5毫米左右)。
而不是成品玉器,且具备一定的厚度及重量,至少可以被加工成为玉玺,可能有一定的纹饰加工,具备盘玩性。
度娘查《录异记》中说和氏璧是“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说明原石是白色的,可能在某些角度看是绿色。
可能是绿松石,孔雀石或者绿玛瑙这类湖北地方玉。综合看,和氏壁其实是和氏碧才对的。
(二)第二个出场的是《御制题咏董邦达淡月寒林图》及一个乾隆款瓷瓶。
一九一九年下半年,奉天(奉系首领张作霖)汇来一笔代售皇产庄园的款子,内务府送上2件宝贝答谢。
董邦达淡月寒林图为七绝句“翛閒澹月满寒林,林弄清风月弄阴。应为迩来苦炎热,撰成谋目爱秋心”。1990年,张学良和妻子赵四到旧金山定居,律师通知张学良,其前期于凤至留下亿万家产给他。
同时,张学良还收到了父亲张作霖的大量遗产(张作霖的遗产主要来自溥仪,很大一部分被日本人挖走),其中就包括这幅《御制题咏董邦达淡月寒林图》,价值数千万,在宋子文的操作下,张作霖剩余大部分遗产都由张学良继承了。
临终之时,张学良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珍藏的字画和文史资料,全部捐给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幅画是不是至今还在哥大呢?
(三)草圣王羲之父子墨迹《曹娥碑》
《曹娥碑》是王羲之最后一幅小楷书法作品,为纪念孝女曹娥而作,查度娘原文已不存在现存碑刻是仿写的,仿写手本收藏于辽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四)草圣王羲之父子墨迹《二谢帖》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二谢帖》目前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是王羲之草书法代表作品。
(五)司马光《资治通鉴》原稿
度娘查目前收藏于国家图书馆。29行465字,是国家一级文物,王敦作乱之事,是草稿有批改痕迹。与其说是原稿,不如说是残稿,因为仅剩下一卷了,巧的是此稿还留下来范纯仁(范仲淹儿子)的唯一墨迹。
此残稿是不是溥仪所说的原稿,就不得而知了。
(六)宋马远、夏圭、马麟画的《长江万里图》
现在台北历史博物管收藏的《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先生1968年的作品,前段时间刚好读完《我心归处是敦煌》,发现张大千与弟子留驻莫高窟的时间是1941年-1943年,这幅作品是张大千后期的作品了。
马远、夏圭、马麟画的《长江万里图》是宋代作品,网查,夏圭《长江万里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愿这幅作品就是溥仪运出去的作品本真啊。
马远一家五代都是画师,其作品没有找到其他信息了。有人说马麟实际为李迪,也没有找到更多信息了。
(六)张择瑞《清明上河图》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该院的镇馆之宝。描绘来北宋开封的繁华景象。
(七)溥仪保留在身边的最后一块文物
先说答案,乾隆的田黄石印。田黄产于福州市寿山乡水稻田2米深的沙层里,呈黄色而得名。由于性软而自古以来,多被文人墨客雕刻成各类印章。
溥仪被赶出宫,贴身携带26年,溥仪随身只携带这枚印章,并不仅仅只是天黄的稀有价值,更是其复辟梦想,及对列祖列宗的思念啊!
1950年溥仪将印章献给国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管。
三、其他文物的去向
(一)瞎卖了
书中记载“内务府拿出的金银制品如果当做艺术品来卖,都是有很高价值的,可是听说每次都是按重量卖”,金子多得像破烂一样卖啊。
(二)被兄弟两个存起来了
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董,以赏赐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面去。有欧阳询、赵构、董其昌真迹、送徽宗等人作品。
古版书籍,是把乾清宫西昭仁殿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全部拿走了,总共一千多手卷字画、两百多种挂轴和册页、二百种上下宋版书。
这笔文物大部分最终不知下文,显示运往天津,卖了几十件,伪满成立后,日本军运到了东北,日本投降后,不知所踪。不止是心疼,还有悲愤啊!!!
(三)被太监、宫女偷了
遣散太监一段记载:
“乾隆去世后,嘉庆把他的所有珍宝全部封存起来,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我所发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库”。
我还发现很多百宝匣,一个百宝匣中,举凡字画、金石、玉器、等等无一不备,一个小型匣子即有几百种,大型的更有上千种。
接下来一段是关于偷盗的混乱描述了:
“火警还是紫金城外先发现的,东交民巷的意大利消防队的救火车开到紫荆城叫门,里面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场大火扑了一夜,结果还是把建福宫一带烧成焦土,这是清宫里储藏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在这一把火烧掉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
“据说当时只是熔化的金片就捡出一万七千多两”。
乾隆、嘉庆在天有灵的话,会不会哭死,想起霖则徐家教,“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四)被胡乱抵押了
整顿内务府有一段描述“另一个例子是经过我岳父荣源的抵押,合同规定四十万元由十六个金钟(共重十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万两)......
只这最后一笔四十万元抵押来说,就等于是把金宝金册等十成金的物件当做荒金折卖,其余的则完全白送”。
三、同时期其他文物浩劫
(一)敦煌文物浩劫
敦煌文物从王道士1900年发现藏金洞开始,因为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抢夺各类文物。藏金洞的文物未能得到妥善保管,流散于世界各地,分藏于英、法、日、俄、印、土等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这是文化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对于这次浩劫,溥仪并未在书中提及,不过罗振玉(清政府学部,也算是溥仪的老师之一)做出了一些贡献,在他的努力下,甘肃布政史查封了藏金洞,将敦煌遗书悉数送往京师和北京图书馆。
(二)孙殿英盗墓东陵事件
孙殿英流氓军人出生,1927年受蒋介石改编任四十一军军长,1928年,孙殿英用了三个夜晚的时间,把乾隆、慈禧的殉葬财宝,搜罗一空。乾隆、慈禧是清代帝王后中生活最奢靡的。这笔账该算在国民党的头上了。
文章最后用一句话结尾:“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