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部分学者有不同观点:此一驱逐事件发生的起因应该更早。
公元前9世纪,欧亚草原东端贝加尔湖以南蒙古高原一带,放牧的荤粥人、鬼方人、猃狁人与中国中原地区居民发生冲突。殷商时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易传》)——高宗伐鬼方是商朝时期最艰苦、耗费最大、决心最坚定的一次战役。根据甲骨文编制的殷商历谱,殷高宗二十九年开始准备战争,三十年春正式发动战争,经过三年的战斗,终于取得胜利。甲骨文中记载了总共出动了两万三千人,甚至王后妇好也参与了这次战役,被称为“王后往伐鬼方”。虽然甲骨文没有详细记录妇好斩杀敌人的细节,但这一事件与晋代汲郡盗墓者盗发战国魏襄王墓而出土,由春秋战国时晋国、魏国史官所著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中,高宗伐鬼方的描述,形成了互证,使人们相信这一事件真实存在。
到周代,猃狁人强大起来,《诗经》的很多篇幅都有反映,“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皇启居,猃狁之故”。公元前823年、817年,猃狁人两次大举南侵,周宣王倾全国之力,最终打退了猃狁。此后,周人于太原、朔方修筑城堡,加强防御。猃狁在南侵不利的情况下,开始转而向西南扩张。于是乎,公元前9至前8世纪,随着多米诺骨牌的一张张倒下,最终中亚的霸主斯基泰人开始逃命般的向西迁移。
可以这样说,公元前1千纪初期,与中原地区相接的草原东端,发生的一次轻微波动,给整个欧亚草原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带来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而这一后果的背后,是一个或数个带血的王冠,滚落于草丛之间,当然,又有一个或数个部族走上了自己的巅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