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的本质
——任伯年绘画体系浅析
刘阳
任伯年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一页。他的书法、山水、人物、花鸟画都极具创造力与精湛的表现。他用自己的艺术思想与技巧,打破了中国画传统的批评理论的神髓“品”的经验论,用他多才多艺、极深刻的内涵与思想及变化莫测的技巧,折伏了几代人的审美,而且将永远地光灿下去。
任伯年的绘画体系大致为:1. 造型变形的规律化;2. 线条的几何形式;3. 用色以灰色基调为主(多为暖灰色),大量地使用复色;4. 水墨与色彩的“没骨”画法。所谓“没骨”就是吸收水彩画之长,不用线条勾勒造型,而是就势随势,用色与墨或平涂或重复地染画(与写意画的一笔之中见浓淡干湿有区别),用水色干后出形的自然效果,表现主体与背景的融合。
中国的写意画起自宋代,成于明、清。虽然历代也有“没骨”技法的尝试,但都是偶作。任伯年对写意画的理解,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基于工笔基础之上,用“染”的观念、技巧,将工笔画的繁复变得轻松与平淡,这种“没骨”的染法成为他自己造型规律符号化的补充。任伯年之后,“没骨”法似已不复多见了,只有刘奎龄在动物画所画动物皮毛中有所运用,但与任伯年不同:是先将纸打湿,再层层积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