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找书,同一个领域拿过来好几本一起读,一会儿就能发现有的书的质量相对更高,比如是著名的出版社出版的书:中信出版社。
刚开始读,感觉收获挺大的,想起来之前自己读过这本书的一部分,可是自己继续读,读着读着感觉心理不太舒适,于是去浏览器搜索这个作者在该领域的成就,发现一条知乎文章,关于该作者的评价,点进去发现很多人对作者提出了批评与贬低。
我承认自己不同意本书的某些观点,比如“一个女人这辈子最大的价值就是找个好对象,然后把自己嫁出去”,很多观点确实充满极端,可是这本书给自己带来很多启发,比如从现实的角度去分析一个结婚对象,哪些要素是加分项,对于异性来说,哪些事情是很重要的,比如女人会很看重对方的物质条件,或者长相,男人会看重对方的长相和年龄。
可是看评论就会发现:大部分的读者,读这本书并不在意自己收获了什么,而是对着作者开始指手画脚,批评这个观点那个观点,唯独没有自己的收获,只有自己的讽刺。
这种阅读方式被自己称为“喷子式阅读”。
有评价不好的书,当然就有评价好的书,这时候,很多读者会对这本书进行点评,比如哪里哪里写的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启发,让自己有了怎样的改变,甚至把作者夸上了神坛,比如“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奉为圣经般,仿佛这辈子不读就血亏,高度认同作者的所有观点,不加辩证,盲目遵从。
这种阅读方式被自己成为“孙子式阅读”。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走了极端:要么拼命贬低否定,要么崇拜敬仰,却不加辨别。
可真实世界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哪怕是一个人,也不可能是 100% 的纯种白人,那我们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想最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能让自己发生怎样的改变。
而不是揪着对方不完美的地方不放,而不是认为对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巴不得逐字背诵,还要大肆宣扬。
不如取其中,觉得对方做的好的,拿过来学习,对方哪里自己持怀疑态度的,读更多的书进行更多的思考,更辩证地得出自己的结论,觉得对方哪里做的很差的,自己拿过来复盘反思,当做反面教材,在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
读书如此,识人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喜欢一个人,就会觉得他哪里都好,哪怕是自己不赞同的,甚至也会不自觉的模仿。比如这个人和自己很聊得来,可他是个渣男一口气泡好几个妞,可是自己觉得对方就是好的,于是自己也忍不住去模仿,这就是走了极端:如果自己觉得对方好,那对方就全好,对方放个屁都是香的,自己还得鼓掌。
反过来,我们讨厌一个人,会忍不住觉得他哪里都不好,甚至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比如一个人惹了我们,发现对方是东北的,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东北人都不是好人!如果对方喜欢吃香菜,那自己可能会觉得厌恶:哼,我以后再也不吃香菜了!我觉得恶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无论我们喜欢还是讨厌对方,都不可能全盘接受或者反对对方的行为和价值观。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也不可能让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让我们喜欢上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照顾对方的感受,拼命讨好对方。
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识人,都要辩证地思考,对方哪里做的好,值得自己学习,对方哪里做的不足,需要自己反思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