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意味着真正的寒冬逐渐开始了,不知道是不是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些,就真的可以全然察觉到这个地方的天气变化,空气湿度。最近开始迷恋上天气预报,看着起伏的折线图,规律的动态图,有一种站在平地仰望天空的错觉,好像一切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一般,不多不少,刚刚好!
一、月初:读书摘记
1.“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时光不会停留,一切终将朽败,你要面对这种事实。人类面临的问题,永远得不到终极的解决,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
2.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
3.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这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4.“为什么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这么快,但这个世纪的人依然需要好几个世纪之前的音乐来抚慰人心?”
“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人性这个参照系,请尽管对它放心,最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二、月中:故事选读
1
无锡有两大家族:荣氏和钱氏,荣氏家族出了荣毅仁这样的国家副主席,钱氏家族出了钱穆这样的大学者。钱穆有个侄子,1931年考上了清华大学,语文、历史都是第一名——双百。他的名字叫钱伟长。
钱伟长进了清华以后,陈寅格希望他学历史,闻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学文学。可是入学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夜不能寐,觉得学历史,学文学都无法拯救民族命运。他左思右想,跟同学探讨交流,只有学造坦克,强大自己的实力,国家才能慢慢变好。
造坦克就得学物理。第二天钱伟长跟学校说,我要学物理!老师打开成绩单一看,乐了:中文和历史都100分,物理5分,数学加化学一共20分。考成这样,您敢学物理?要说那时清华也牛,这样的学生也敢招,现在算总分,连“三本”都进不了。
因为钱伟长态度很坚决,学校跟他达成一个协议:在物理系试读1年。如果一年后,物理成绩能达到70分,就连续学,达不到就回中文系。
钱伟长答应了。他毕业的时候,成绩是物理系第一名。
2
上世纪五十年代很有名的女指挥家郑小英,刚当上母亲不久,就被送到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一去几年回不来。
终于熬到毕业,她成为全苏联第一个走上柴可夫基音乐厅指挥歌剧的女指挥家。演出那天,她把孩子的一张笑着的照片,夹在乐谱的最后一页。演奏开始,一章一章,一节一节地往下行进,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在全场长达几分钟的雷鸣般的掌声里,郑小英一直热泪盈眶地看着乐谱最后一页,照片上的孩子也正笑着看她。
三、月末:良师益友
记不得是在哪个公众号刷到一篇文章《每个母亲和孩子之间都是生死之交》,文中内容已全然忘记,但这个充满温情的标题却不知不觉记下了,文案写作中不自觉地套用了,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在校对老师们的提醒下,自己半信半疑地查了一下百科:
【生死之交】:意思是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谊。语出元·郑德辉《绉梅香》。
为了一个“生死之交”,我顺带找了“八拜之交”,“三教九流”,“一问三不知”。在填补自己知识空白间隙,心中也有一种蓦然欣喜,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体会到身边拥有“良师诤友”的兴奋喜悦之情。当有一日,你真的打心底里将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老师一般尊敬学习,赞赏与指正的心境是别无二致的。
的确,所遇之人不一定能成为朋友,但一定能当为老师看待。
11月眨眼而过,突然发现,原来无论如何,我都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也看不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不管怎样,我终是有自己的局限,虽然不知道这个彻悟来得及不及时,但我想自己已经在慢慢朝着自己期待的样子成长,这就足够了!12月,希望自己伴有书香,准点睡觉,一觉好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