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既然是从中国的哲学发展而来,原来与巫合称,称为巫医,大概都是从《易》化生而来。最早的中医经典是《黄帝内经》,里面都是介绍自然规律,然后把人按自然规律来作息和养生,还有些“形而上”的“道”在里面,对人而言就是“精气神”。《内经》是汉朝时期的集体作品,《内经》之后,中医界成就最大的人当属张仲景,后世称之为医圣,医之圣人之意,中医学者都自称为仲景之徒,尊张仲景为仲景先师。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他写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这是两本了不起的书,他第一次把《内经》的理论实践化了,形成了中医特色的理、法、方、药,通过辨症论治使中医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内经》还有些“形而上”的哲学理论,到了《伤寒论》就把“形而上”的去掉了,剩下了实操性强的“形而下”部分了。本来中医可以算是哲学,是《易》的一个分支,张仲景之后,中医就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了一门实用的学科。
中医初期是从中国的哲学化生而来,主要用到了道家的有无化生思想,《易经》的阴阳转化思想,以及汉朝时期生成的“五行”思想,总得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尽管道家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也有炼丹术等具体的养生理论,但是道家那一套养生治病就没有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实操性那么强,如同道家的理论,玄之又玄。而张仲景的理法方药却实在得多,通过把阴阳分成三阴三阳,从而提出六经辨症论治的诊疗方法,通过把治病分解成病理、疗法、处方、用药来达到治病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他的这套从理论到方药,逻辑非常严密,绝不是空穴来风,完全脱离玄学之奥,成了一门非常实证的学科,因此从诞生之始延续了两千年,至今依然有效,张仲景的处方都称为“经方”,经典之药方,救人无数。不料却被无知之徒斥为“伪科学”,真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中医自张仲景把医与易分开之后,便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世的医家虽然有治法上的补充,但没有颠覆性的思想,这个与哲学观念就不一样了,西方的哲学往往是学生把老师的思想全否了,中国的哲学也是否定、肯定、又否定之否定,反正是螺旋式发展。如在汉朝初期统治者喜用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来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学被扶为正统。到了东汉,佛教传入中原,汉文化以儒道为主变成了儒道释,此后中原的哲学以此三家为大。我们知道,中医是从中国的哲学发展而来,中医的发展同时会受到哲学观点的影响,那么佛教进来对中医的影响又怎么样?
此事兹大,且听下文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