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节说到,大部分老年人之所以不喜欢去老人院、疗养院的原因,就是那里的束缚太多,没有家的感觉。
一般有子女的老人,年龄大了以后,自己生活不便,子女便会接来同住,但又面临其他问题,随着机体衰老,许多老人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子女的能力。普通的老人院和疗养院有太多束缚,大部分的老人在那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陆续有人开始了一些试验。
威尔逊的“辅助生活中心”
20世纪80年代,克伦•布朗•威尔逊因为母亲的缘故,对老年事业发生了兴趣,从母亲的想法中,她认识到疗养院的每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控制居民,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她要建立一个类似于“家”的地方,并与丈夫一起设计兴建。
1983年,名为帕克之地的新型老年人“辅助生活中心”开张。入住的老人们被称为房客,他们拥有带完整浴室、厨房和可以锁前门的私人公寓。他们有很多自由,比如可以养宠物、可以选择自己的地毯和家具,可以自行控制室内温度、食物、进入家门的人和进入时间……也就是说,让老人们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有很大的自由。
当然,随着老年人的残疾程度日益加重,他们也会得到帮助,食物、药物、个人护理等,这一点如疗养院一样。但是,疗养院里,医生、护士和护工是主人,在这里,他们进入的是别人的家,主客体发生了变化。人们猜测中存在的诸如老人不配合等问题,并没有发生很多,老人们并没有用健康换取自由,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提高了,健康状况也得到保持。
但是,随着辅助概念的流行,它被到处滥用,慢慢又成了疗养院的代名词,辅助生活仅仅成为了从独立生活到疗养院的中转站,真正意义上的辅助不存在了。
分析原因,一是真正帮助人们生活“做起来比说起来难多了”,没有好的指标评价养老院在帮助人们生活方面的成功程度。二是辅助生活机构不是为老人修建的,是为了吸引儿女们来参观和选择的,决定权在子女,他们想要的只是安全。三是许多老年人自己放弃了选择权,随遇而安。
比尔•托马斯的实验
比尔•托马斯31岁时,接任疗养院医疗主任一职,他想给缺少精神和活力的养老院带来一些生机,目标是抗击他所谓的疗养院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他说服院领导申请资金,想把植物、动物和孩子们引进养老院的生活。
他们养了两条狗、四只猫和100只鸟;每个房间都放上鲜活的植物;员工子女放学后可以到疗养院玩;朋友和家人也可以来,还有专门玩游戏的操场。
在一段时间的手忙脚乱之后,所有人都行动起来,老人们的眼里有了亮光,都有了生机。
持续两年的效果对比发现,疗养院居民所需的处方数量下降了一半,精神类药物下降尤其明显,总的药品开销是对照机构的38%,死亡率下降15%。
托马斯认为,老人们从生活之中获得了价值感,体验到了更有意义、更有愉悦感和更具有满足感的生活,活着的理由更充分。
托马斯后来想为老人建一个家,他称之为绿房子,不懈努力之下,2000年前后,在25个州建立了150多所。绿房子住房设计得很温馨,像家一样,完全没有那种令人压抑的机构感,重点是提供饭菜、家政服务和把别人当成朋友看。
绿房子让老人有家的温暖,有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老人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位置,活得有尊严,对死亡也很坦然。
当人老得走不动了,失能了,不会再要求更多,财富与权利只是身外之物。人们会恐惧丧失掉种种能力,恐惧孤独,恐惧自己的一切不能控制,甚至活着就是一种奢望。
当大限来临时该做些什么呢?咱们有空再看下一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