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不一定只在一句话中出现,还可以用在通篇中。再读一次芥川龙之介的《单恋》,发现作者全篇好像处处都在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错,现尝试把一些对比记录下来。
1.说阿德是志村的恋人,可显然志村过得比阿德要好,因为志村在芝加哥,但是阿德却在日本成为了艺妓。
2.阿德在U店应酬,,给自己起了一个叫做“福龙”德艺名。福龙在《八犬传》有关龙的解说中写道:“取名为优雅自在的福龙。”但可笑的是,阿德所演绎的“福龙”德人生,却是那般优雅不自在。
3.一开始写的阿德的外貌“那个塌鼻子、低额头、爱搞恶作剧的。瞧,她来了。身着宴会风格的裙衣,手执长把酒壶,竟对在座的朋辈露出一副奇怪的骄矜姿态……”一切都是充满了那么浓厚的“风尘”的味道,可后面写阿德自述的爱情故事又是如此的单纯,单纯得就算是作者,也不禁为她的故事所动容。
4.作者在文中用括号括住自己的心里活动,他说梦幻爱情故事,是除了当事人,基本不会有人往心里去。可很多虚构的小说,描写的都是爱情,却经常被人记起。同样的,阿德这个故事,作者也是因为印象深刻,所以才记录下来。
5.阿德爱恋的男子描写得非常仔细,有鼻子有眼的,可是看到最后,不禁会让人怀疑,这名男子是否真实存在,这样的对比描写等于先抑后扬,跟前面的描写形成对比。
第二个值得我学习的点是,文章中的“我”虽然贯穿了整个故事,但是真正叙事的是阿德,实际上要表达的情绪也是阿德。太太之前举例的孔乙分析时,我觉得对我的冲击是蛮大的,这篇就是类似的写作手法:第一人称的观点和旁人的观点与文章中主角的观点都不一致。
不知道是不是日有所思,这个的领悟最近频繁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导致我看什么文章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发现用“我”写“我”的很多,但是一旦发现类似这种表面用我的口吻,实际写第三者的文章其实都不错。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手法写出来的东西会如此为人津津乐道,现在好像略略有点感觉了。最近我在创作的时候也尝试用这种视觉,目前来说还不知道好坏,就留待时间验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