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武志红老师的书,里面他提到了一个观点,”共生即绞杀“。
在他的观点里,共生心理展现为:
1.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2.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 一起。
3.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4.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5.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都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如今社会上很多普遍现象,比如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国人为何随处丢垃圾,中国式大家庭和回家过年,逼婚的逻辑等等。
我对共生这个概念颇有感触。因为共生往往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说一说我身边发生的故事。
朋友A与丈夫是初中同学,后来在一起恋爱,大学毕业后没多久怀孕了,跟随男方来到离自己家很远的南方城市。
男方家境很好,他的妈妈早年从东北南下,是传说中早年在SZ买房子像买白菜一样的房产投资客。
大家都在羡慕她不用为房贷和学位房奔波发愁。但是每每聚会,她都会大倒苦水,全是对老公和婆婆的抱怨。
每次抱怨的内容大致相似。他们家不缺房子住,婆婆偏偏还是要和自己的儿子住一起。公公一个人在东北,婆婆不回去,各种理由要在这里同他们一起生活。中国式的婆媳关系,原本问题就很多。媳妇和婆婆明明是两个不太熟悉的人,传统上被冠以各种名义,需要相互表现的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在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争议问题上,朋友和她婆婆,两个性格都强势的女人自然互不相让。她丈夫夹在媳妇和亲妈之间,常用的应对招数就是两边打哈哈,两边哄。
朋友说,没有结婚前,和丈夫两个人过的很开心。结婚后,和婆婆一起住,她和丈夫的关系也越来越差。她抱怨丈夫对亲妈太唯命是从,太依赖家产不求上进。抱怨婆婆强势和过于干涉自己的小家庭。
强势的婆婆,听话的丈夫,抱怨的妻子。不只是朋友A,这样的家庭组合模式想必太多了。
用武志红老师的观点来解释,也容易理解了。
妈妈和儿子是共生关系。即使儿子已经成人,结婚了,但是母子心理上还是共生关系。有的儿子或许想离开,想自由,但是心理上会担心母亲伤心,会对母亲感到愧疚。母亲早已习惯了将儿子视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儿子家的日子过的好不好,儿子吃的好不好,累不累,开不开心,母亲全都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去在意去尽力。
和母亲共生的成人,自由被绞杀,个性发展也被绞杀。而任何进入到这段共生关系中的第三人,比如妻子,就成为了侵入者。自然会被打压和伤害。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共生心理现象是指在思想上绝对统一。
我和之前的Partner,在面对问题做决策上,就像是在彼此绞杀。“在我为主的事情上,Partner必须按照我的意思来,没一点妥协的空间;在Parner为主的事情上,我感觉她也有同样的绝对控制感,没给我留一点妥协商议的空间。”
但凡双方持有不同意见,彼此就觉得对方是在攻击,是在抢夺话语权和决策权。
我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共生在一起,不给彼此留有存异的空间。
我们居然以为任何事情双方达成完全一致才是完美的。
如果赞同对方的意见,就意味着要灭掉自己的意见。所以我们常常争执,陷入无法达成一致的矛盾中。
记得当时我对Partner说,“我实在无法忍受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两个人达成一致了,我们必须改变,重新分配股权和决策权。”
我把我们的矛盾都归结于不合理的股权分配,和话语权决策机制。这两点固然有问题,但是现在看来我们的共生心理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我们在目标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追求思想的绝对统一。我们都容不得对方不同的意见,因为对方的不同意见会让自己感觉像是被否定被批评。
在追求双方达成一致的理想化状态下,演变为不是你听我的,就是我听你的。
求同存异。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现实中我们居然不知道如何去做到。
源于相互支持和亲密的共生关系,因为绞杀的存在,导致的结果轻则影响感情,重则感情破裂。
但是相爱相杀的故事仍旧在一遍遍重复上演。
像书里说的,“一个生命,是逐渐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的过程,好的关系,应该最终会导向这个结果。如果一个长期关系中,你,或者彼此,都越活越狭窄,那真是要好好反思一下,你们的关系是不是变成了共生绞杀。”
是啊,我想活的像一棵大树,不停的成长和延展,去触碰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要和周围另一棵树纠在一起,最后一起长成歪脖子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