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学生记者杜丹:我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央视直播现场
原创 2017-07-08 中国石油大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报
7月2日清晨,弥漫在香港小街小巷的喧嚣似乎才刚刚散去,我却被连日来的生物钟准时叫醒,它真是丝毫不顾我凌晨才睡的困倦啊!
洗漱、用餐、收拾行李,为下午的返京航班做最后的准备。不期然,看到了刘积舜老师发在记者团微信群里的消息“我团杜丹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36小时大直播”,还配有我前一天晚上刚发的朋友圈图片。
一瞬间,喜悦、自豪、怔愣……涌上心头。感慨间,刘老师的邀稿便接踵而至。
我答应了,可是我应该说点什么呢?什么是对学弟学妹们最有帮助的呢?
我跟学弟学妹们有过很多次座谈,跟他们谈过专业的问题、新闻业者的问题、大学生活的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愈来愈发觉自己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个小角,遑论大道,如今我也只能跟大家谈谈我的浅薄之见。
几个月前,当我得知自己被选入了香港回归20周年项目团队时,心中欣喜难抑。不曾想过,自己能够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这难得的历史时刻。
但当双脚真实地踏上这片在历史中、在书中、在风靡一时的影视剧中熟知的土地时,连日的疲惫已几乎完全掩盖了最初的那份激动。即使站到了香港中银大厦315米高的70层演播室时,心中的那份激动依然还在沉睡。
(后排右三为杜丹)
各类音视频及文字资料的最后整理、采访问题的撰写、直播流程的推敲、插片及垫片的挑选与剪辑、海报的成图与审核……时间在偌大的演播室里静静流淌,抬眼看到的只有维多利亚港的白天与黑夜。
但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做编导,第一次在演播室现场指挥,第一次掌控整场直播的进程,在这里我完成了又一次人生的蜕化。央视新闻新媒体36小时不间断移动直播“香港 香港”也正以自己的步调创造辉煌。
(杜丹(左)在工作中)
央视新闻新媒体首次在大陆之外地区设置的实景演播室;36小时不间断的移动直播;近40个直播单元场次;近30条原创视频插片;10多家地方矩阵号的直播信号推送;20多路记者在不同地点的接力直播;仅在央视新闻移动网上便超1801万的观看量,累计阅读量过亿;香港教育界、科技界、法律界、媒体界多位专家云集,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徐丽泰、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香港故宫顶级专家李焯芬、香港旅游协会总干事董耀中、香港演员汪明荃和罗家英、实力歌手李克勤……他们在此畅聊香港20年来的变化与未来发展。
作为本次直播的参与者,我有幸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些曾经只能在荧屏上见到的大咖,见识了每个人身上不同的风华;一次次地感受从中银大厦1层到70层的耳鸣,走过了演播室的每个角落;亲身操作了完整的直播,连接起了前方演播室与后方导播台。但这依然没有唤醒在心中沉睡的那份激情。
(右为杜丹)
(后排左五为杜丹)
当7月1日晚8点,盛大的烟火在维多利亚港上空绽放时,沉睡许久的激情终于苏醒。站在315米高的演播室落地窗边,以绝佳的位置观看着令国人甚至世人瞩目的一幕,脑海中闪现的是儿时看过的1997年香港回归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画面。那时的我只能坐在电视机前蹲守着激动人心画面的出现,而现在我却见证了这被历史铭记的一刻。
一朵又一朵烟火相继绽放,第一乐章之后又一乐章接着开始,落地窗后的诸多面貌被映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正如我此刻的内心。藏在800卷《清代诗文集汇编》里的清末大厦将倾之势,藏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对时人力挽狂澜而不能的沉重无奈,似乎都在这一刻找到了发泄的端口,仿佛我做的一切都在这一刻得到了体现。
一朵朵绽放的烟火如当头棒喝,让我突然清醒过来。这段日子里除了疲惫,我竟然还拥有了很多不曾发觉的珍贵礼物。
窗外的烟火渐渐散去,繁华的街市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我站在窗前,只想说:“谢谢你,香港!”
(本文作者系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我校文学院2008级本科生,2012年以优异成绩保送到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央视新闻移动网。)
作者:杜丹
编辑:赵俊杰
图片由杜丹提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