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把陈嘉映老师关于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一段谈话仔细听了2遍,仿佛看到了一点点关于哲学的微光,我该怎么形容,那究竟是怎样的欣喜呢?我都说不清楚,这可能是、好像是稍微靠近了一点点生命的本质后而得到的喜悦和满足,更有好奇和期待。
我大概的理解是:
1、科学这个词的出现并没有多久,伽利略、牛顿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哲学家,自然哲学家。
2、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研究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第一性:客观,可以用物物关系来进行衡量、表述或者研究。另一个是第二性:主观,可以用物我关系来衡量。第二性有的比较显而易见,比如有人认为章子怡好看,有人认为吕燕好看。但有的比较不太容易辨识,比如色彩的存在,其实是第二性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在狗眼睛里的世界,没有色彩是黑白模糊的。第一性一般是指向科学研究,第二性一般指向哲学研究。
3、伽利略等人都说自己是哲学家,他们认为哲学家要对第一性、第二性都有研究才好,他们都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个维度。所以科学和哲学并不是对立,而是以不同的维度来认知世界。
我猜:真正的哲学家一定不会对研究第一性的科学真理视而不见,而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也一定不会对哲学的深刻性置若罔闻。我太开心知道了这样的一条认知世界的脉络。
记得之前曾看过BBC的一个纪录片Everything and Nothing《万有和虚无》,虽然没怎么看懂,但是有一刻,深受触动:首先承认自己的渺小,在宇宙的万有中就是虚无,那么之后的人生是不是应该放在更宽阔的立场上去行走,去感受。其实非常非常难。但,我们都知道,那些特别难的事情才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吧,它们本身能够带来意义,或者它们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也许呢,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和生活,其实一点都不虚无和玄妙。
也许呢,会给您带来极大的思考的愉悦和认知世界的多元又完整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