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比较难懂的书《反脆弱》,电子书共778页,大概纸质书应该也算是一本大部头了吧。说实话读起来像啃骨头一样,有的部分需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能弄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一方面是语言习惯不同,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涉猎相关知识不足。
类似的书籍我曾经也读过一些,但很多都是半途而废,虽然觉得有用,但最后还是暂时放下来,比如《思考快与慢》、《趣学贝叶斯统计》这类书籍。屡屡被这些书籍吸引,又屡屡半途而废。作为一个记性很差的人来说,我此刻能准确地写出这两本书的书名,说明我依然对这些领域有兴趣,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将这两本书读完。
读这本书的时候,只要我读一次没弄懂,需要再读的时候,我就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读这样没有趣味、又不轻松的书,我依然能坚持读,并想要把它读懂呢?”
我想了想,大概因为这本书中总有一些吸引我的东西。作者的观点总是令人眼前一亮,或令人惊掉下巴,或不得不陷入沉思。
作者认为,我们总是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使得我们总是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相信教育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但作者认为事实是,技术进步带来经济的发展,进而促使得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两者的因果关系倒置了。
我想,就这一个观点,便足够我好好思考一段时间。我们从部曾怀疑过的认知中,到底还是什么是原因和结果倒置的。
比如:医疗保障的程度高,人类的幸福感就会提升吗?医源性伤害被我们远远低估,却无法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关于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出反脆弱性的原理,坦白说,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多一半了,还没有将书本所讲的体系完全理解消化,依然还停留在对作者的某些观点,和某些案例的理解和思考上面。尤其是对一些反直觉的认知,我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
当然,我最近并不是仅仅读了这一本书,我还在读另外的书,比较有感触的《老子他说》、《非暴力沟通》、《能量场》,读每一种书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道德经高深莫测,如果自主阅读,恐怕不仅失了兴趣,更会曲解经典。所以我选择了南怀瑾讲道德经这本书,刚开始感觉只是为读而读,没有太多思考,但慢慢地就读出一些味道来,读来令人欲罢不能。不仅仅是道德经蕴含高深的天、地、人的道理,更是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多次阅读,不存在读不懂的时候,但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次读,对卢森堡博士提出的这套方法又加深了理解。尤其是,但我们身处实践当中,会慢慢感受到非暴力沟通的蕴含的温暖的力量。
《能量场》这本书,我都说不出作者是谁,但2月份我主要是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文字很简单,表述也很清楚,不存在读不懂。但说不清为什么,这本书给我一股力量,让我宁静和快乐。也许和当时的情境有关吧,最近再读,便没有那种效果了。
所以,什么时间、什么阶段读什么样的书,大概也是一种非常私人的选择,如果正好契合的话, 就会给我们许多能量,但如果时机不恰当,那么我们就先放一放。如果真的有兴趣,早晚还是会遇到。
当然,有一些书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比如我的枕边书《非暴力沟通》。作为实践手册,我总是有事没事翻一翻,总能得到一些新的感想。有一些知识,我们只是掌握了公式,就只能偶尔做对试卷,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才能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非暴力沟通的原理。
去年,我甚至天真地以为,我可以通过讲课的方式把这个有用的知识讲给单位的同事, 增进彼此的感情。但真正当我去讲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真的很难。有些东西,只能自己潜心去读,去学,去思考,去实践才能成为自己潜意识中的工具,自然而然地运用。只是听一次课,读一次书,根本达不到那种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