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位好老师,不仅要做好教育,还应该讲好教育故事。重庆璧山区曾佑惠德育工作室将“能文会讲”作为学员的基础素养,通过“阅读、课堂、课程”三个工作坊实践,申报市级、区级3个课题反思,举行“教师、家长、学生”三个论坛展示,利用“三驾马车”提升学员基础素养。
参加培训的有“曾佑惠德育工作室”全体成员,实验小学、金剑小学、北街小学、凤凰小学、来凤小学、文风小学、小学语数两个名师工作室等10余个单位的老师近3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会。
韩世文:教师该如何用“三眼”看待教育?——2018年曾佑惠德育工作室“能文会讲”素养提升培训会。庄严开讲
韩主编带领大家进行了全场肃立的教师宣言,振奋了精神,感受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庄重与神圣。
一、用“飞鸟之眼”鸟瞰《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版块众多,目前设有:
1.现代课堂周刊:我见、特级教师谈课改、课事、观课笔记、好课实录、课堂策、寻找课改样本、学生看课、漫画课堂。
2.课改研究周刊:课改研究院、发现美好课程、课程图纸、课程故事、晒晒学习成果。
3.还有“教师成长周刊”“班主任周刊”“教育家周刊”等各种板块。品类众多,内容丰富,就像一桌丰盛的大餐。
无论教师们想写教育故事,教育观点,教育理论,或是课改精神均可在这份报纸当中找到适合的版块。《中国教师报》不仅是教师们教育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国高端前沿教育动态传播媒体。
二、用‘蜻蜓之眼’品评《璧山课改》释观点。
1.评《璧山课改》
韩先生作为专业的报刊主编,对我区近几年的课改成果《璧山课改》杂志中,局长书记关于区域课改的解读文章,关于生长课堂的几篇文章,一期《校长魅力修炼之路》《—在课改中反思什么?》,三期《孩子,让我们一起面对》《同绣童心同生长》《水融于器,大气乃成》等多篇文章,逐一点评:这几篇文章架构明确,脉络清晰,标题结合内容富有新意。韩主编表示,这几篇文章如果没有在正式刊物公开发表,可以投稿《中国教师报》。
2.团队建设须知
学校(团队)的DNA是什么?老师的喜好是什么?学生真的喜欢什么?这三个问题,是一个团队或者学校建设都需要看清楚弄明白的,只有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和老师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
3.拆字见真知
教育是‘人学’,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所以必须要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两个字分开来,既要学习才会生长,才会生活。‘学校’的‘校’字是一个木字旁,也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有一个长久的坚持,学生体现生长的价值。学校的价值就在于他的生态性!教师既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是点燃和唤醒学生的引领者。
4.未来好学校
我们的课堂即将从“知识课堂,转变到能力课堂,最终走向智慧课堂。”只有把学生视为现代课堂最重要的资源,做到学校教学目标清晰,师生生命状态良好,课堂教学成效显著的学校才能够称得为上是一个真正好学校。
5.建议
要想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有所提升,韩主编给老师们提出了五条行动建议:
每天保持一个好心情;做一件好事;送学生一句寄语;记录一段与学生的故事;上一堂好课。
课堂九戒:专叫优生,专叫差生,以问代罚,突然发问,模棱两可等等。
这些实实在在的干货给我们平凡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明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提升路径。
三、用‘蚂蚁之眼’逐文修改。
上午的报告大家意犹未尽,下午20位老师带着自己的稿件请韩主编一对一讲解修改。
璧山中学王薇老师非常幸运,她的《游戏视野下的小组合作策略探究》成为了我们首个集体研讨修改的文章。
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中肯而犀利的意见:“题目的立意要明确,不能够让人读着拗口”。“小标题显得啰嗦累赘,可以提炼”。“条文形式过重,应当简化”“框架应当浓缩,中间的干货,让人读起来略显乏味,可以适当增加案例故事,让人能够有直观感受”。“看似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我们必须具有读者意识,一篇文章要让我们有感情共鸣或者理论提升”。“在选题立意的时候,如果前人做了相当详尽的研究,再做这个有没有必要?”……
曾佑惠老师:欣赏王薇老师大胆立意,针对热点话题,以老师们既不允许,又无法阻止,甚至自己也去玩的王者荣耀游戏为矛盾突破点,站在学生立场,用疏导的方法,从游戏当中吸取力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文章是有价值的,当然也需要更加精炼。
最后,韩世文老师亲自对这篇文章作了修改,附文如下:
韩世文:教师该如何用“三眼”看待教育?——2018年曾佑惠德育工作室“能文会讲”素养提升培训会。韩世文:教师该如何用“三眼”看待教育?——2018年曾佑惠德育工作室“能文会讲”素养提升培训会。
有了韩主编为这篇文章的亲自打磨和修改,在场的其他老师也纷纷拿出自己的文章,恳请韩主编为我们做专家引领和精彩点评。
尾声:
韩主编:此次应邀为工作室解读教育写作的方法,现场体验修改文章。工作室的活动也吸引了全区其他感兴趣的校长教师,一场交流会,来了三百来人,我借助《中国教师报》的版面栏目,对接当地的《璧山课改》杂志,寻找有意识写作的突破口和谋划在前的教育写作的“三本书”的可能性。有学员表示,“给了路径,支了妙招,有了方向,目标清晰”。还有学员总结:写作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好文章需要提炼,立意高,着眼低,精细节。
为了让工作室成员更好地“实践”,我们又用半天时间,以学员具体的文本做案例,全员“修改”体验,学习从高中低三个视角审视文章,建构写作框架。每个学员在这样的体验中,学会读出好文章的价值,改出好文章的方法,写出好文章的思路。
虽然一次手把手、面对面的写作训练不可能真正改造我们的写作,但基于现实的点拨,却让每一个用心的人收获不一样的成长。有时候,也会让人“豁然开朗”。
有学员感叹:上好每一堂课何其难,写好每一篇文章何其难,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何其难,但难能可贵,贵在坚持,坚持做,坚持思考,坚持写作。
或许,再难的事,坚持也会有“奇迹”,用心总会有收获。写好教育故事,讲好成长故事,也应该是一个“好教师”的追求和特质。
实验小学原副校长王洪:这个专家请得非常好!既有前沿的理念,又能接地气,因为速度跟不上,所以照了好多照片,回去还要继续学习。
有了专家指引迷津,曾佑惠德育工作室成员将运用“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更加全面深刻地看待教育,促进璧山德育更上一层楼。
网友评论